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考察調研,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安徽指明方向、擘畫藍圖,安徽全面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幕自此拉開。
五載耕耘,步履鏗鏘。安徽以“上進生”的姿態,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用一個個實打實的成果,在長三角一體化的答卷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安徽篇章”。
2025年8月,安徽召開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會議,緊扣“更高質量”核心要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產業協同為支撐、民生共享為根本,為安徽深化與滬蘇浙的協同聯動指明了新路徑。從2020年的藍圖繪就到2025年的接力奮進,安徽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乘勢而上,續寫更多精彩篇章。
科創協同筑發展根基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五年來,安徽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最大增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在長三角科創版圖中的位次不斷提升,從“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
近年來,安徽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目前,安徽已有、在建及預研的大科學裝置共有13個,位居全國前列。此次全省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會議明確提出,要“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樞紐,強化大科學裝置集群協同效應,打造長三角原始創新核心區”,這一部署為安徽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是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鮮明態度。近年來,安徽積極與滬蘇浙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安徽與滬蘇浙共建了9個聯合實驗室,累計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攻關項目90項,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持續釋放創新活力。
長三角科創云平臺深度整合區域資源,安徽8608臺(套)大型科學儀器實現跨區域共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穩態強磁場裝置全年為滬蘇浙企業提供超1.2萬小時服務,助力上海新材料企業研發效率提升40%。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五年來,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人才一體化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如積極探索“人才飛地”模式,在滬蘇浙設立“反向飛地”,實現“研發在滬蘇浙、轉化在安徽”的協同創新。
產業聯動強經濟引擎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基。五年來,安徽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實施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行動,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積極參與長三角產業鏈分工協作,產業發展實現了華麗轉身。
2024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3.6%,較2019年提高了10.6個百分點,在與滬蘇浙的深度耦合中構建起更具韌性的現代產業體系。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尤為亮眼。2024年,安徽汽車產量達357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68.4萬輛,均居全國第2位;整車出口量躍居全國首位,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是安徽造。
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長三角地區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安徽與滬蘇浙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共同打造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不僅如此,安徽還積極與滬蘇浙開展產業對接合作,吸引了一大批優質項目落戶。2024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200個,實際到位資金9800億元,同比增長12%。
與此同時,安徽還積極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作為長三角算力網絡重要節點,蕪湖數據中心集群2024年完成華為云華東基地三期建設,總算力規模達3000P,承接上海、杭州等地30%的AI算力需求。通過“東數西算”戰略,安徽為長三角數字經濟提供底層支撐,全年數字經濟增加值突破1.8萬億元,占GDP比重超40%。
全省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會議明確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硅基新材料、數字經濟等跨省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從‘集聚發展’向‘集群躍升’”,為安徽與長三角地區產業鏈融合發展指明了升級路徑,安徽將繼續聚焦于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綠色能源等新興產業,強化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度整合與無縫對接。通過技術合作、資源共享與市場共拓,加速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民生共享繪幸福圖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五年來,安徽積極融入長三角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格局,在教育、醫療、就業、交通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公共服務從“有差距”向“同提升”轉變。全省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會議進一步提出將“民生共享”作為核心目標之一,提出“推動公共服務從‘可及’向‘優質’升級,讓一體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長三角群眾”,為安徽民生工作劃定了新的奮斗坐標。
在教育協同方面,近年來,安徽與滬蘇浙深化校際合作,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2024年,安徽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50所優質中小學建立“跨區域聯盟?!?,通過遠程授課、教師互派、教研聯動等方式,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同步提升。
教育的暖流在涌動,醫療的便利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如今,安徽已有120家醫院接入長三角地區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系統,實現了23項常規檢查結果“一檢通用”,群眾在長三角地區看病就醫更加便捷。同時,安徽與上海、南京等地的30家三甲醫院的合作,讓遠程會診成了“家常便飯”,2024年1.2萬次的遠程診療,更是把優質醫療資源“搬”到了安徽群眾的家門口。
就業創業的舞臺也在不斷拓展。安徽與滬蘇浙共同打造長三角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實現了就業信息、政策法規、服務標準“三統一”。
交通的互聯互通,則讓“共享”變得觸手可及。“早上在合肥吃碗辣糊湯,中午到上海逛外灘,下午就能回合肥吃晚飯?!边@看似夸張的說法,如今成了不少人的生活日常。2024年,安徽與滬蘇浙之間每天320列高鐵呼嘯而過,合肥到上海最快1小時54分鐘,到南京最快僅需48分鐘,“一小時通勤圈”讓雙城生活不再遙遠。更貼心的是,安徽社??茉跍K浙刷公交、坐地鐵、辦住宿,2024年850萬人次的使用量,悄悄記錄著長三角人“說走就走”的便利。
如今,長三角民生共享的圖景正越繪越清晰。這份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不僅讓百姓的幸福底色更亮,更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紐帶越系越緊,涌動著溫暖而持久的前行力量。
五年跨越,成就輝煌。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協同,從生態共保到民生共享,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征程中,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安徽將繼續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加快落實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會議精神,進一步揚皖所長、乘勢而上,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