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有力號召:“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省陽泉市百團大戰紀念館考察,強調“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并勉勵廣大青少年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
80年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在這場敵強我弱的斗爭中,中國人民之所以能夠打敗日本侵略者,關鍵在于堅持和弘揚了偉大民族精神,錘煉和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們為之犧牲、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當前,我國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要永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抗戰時期,面對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人民徹底覺醒,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抗日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信念,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用抗爭踐行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錚錚誓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強勁引擎。歷史深刻表明,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也是偉大抗戰精神中最深厚的基礎和核心驅動力。愛國主義作為激昂的時代主旋律,其內涵與時俱進,核心價值歷久彌新。當今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吃勁時候,更加需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凝聚起億萬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力。要筑牢愛國思想根基,堅持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四個自信”,從思想根源上明白“為何愛國”及“如何愛國”,掌握愛黨愛國的有力思想武器,讓愛國主義成為堅定的信念和理性的選擇。要厚植中華民族情懷,將愛國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融入血脈之中,不斷堅定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光榮和自豪,堅決抵制和反對一切丑化、弱化、虛化愛國主義核心價值的言行,鞏固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命運與共的思想基石。要踐行愛國報國行動,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家庭的幸福期盼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宏偉事業之中,立足自身崗位,兢兢業業、奮發有為,以新的奮斗和卓越業績實踐報效祖國。
要永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抗戰時期,面對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行徑、血雨腥風的場面、令人發指的屠殺,中國人民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誓死不當亡國奴,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正氣、骨氣與膽氣,用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民族獨立和尊嚴,涌現出左權、彭雪楓、楊靖宇、張自忠、佟麟閣,以及狼牙山五壯士、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集體,塑造和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人格化特征,是在外敵面前威武不屈的高貴品質,是在面對強敵時精神高地和道德底線的堅守,是中華民族精神風骨的集中體現和偉大抗戰精神的精髓。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極霸權與多極化的博弈日趨激烈,某些國家固守冷戰思維,推行零和博弈、陣營對抗,頻繁采取“長臂管轄”、貿易壁壘和科技封鎖等手段,越來越不得人心。我們要深刻明白,國家間的博弈關乎民族尊嚴,一味退讓、屈膝投降沒有出路,敢于亮劍、起而抗爭才能贏得尊重。要始終將國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全面守住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安全底線,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要始終堅持把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發展,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中穩步前行。
要永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以弱對強的戰爭,無論形勢多么險惡、戰爭多么殘酷,中國軍民始終煥發出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以傷亡3500萬人的慘烈代價,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淞滬會戰,數十萬將士前赴后繼,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迷夢;平型關伏擊戰,八路軍與日軍浴血死拼,取得首戰勝利;臺兒莊戰役,將士們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取得正面戰場大捷;百團大戰,抗日軍民縱橫捭闔,在交通干線上全面出擊,重挫敵人的囂張氣焰……毛澤東同志曾自豪地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強國復興是一場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征程,始終伴隨著矛盾與斗爭,必須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決開展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要堅持斗爭原則,對一切危害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以及民族復興偉業的風險挑戰,堅決迎難而上、絕不退縮。要傳承斗爭精神,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爭做英雄,從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鍛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鋼鐵意志。要講究斗爭方法,正確處理堅持原則與策略靈活、斗爭目標與斗爭方式、斗爭過程與斗爭效果的關系,在攻堅克難中錘煉真本領、增長真才干,不斷提升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能力水平。
要永葆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戰持續時間之長、覆蓋地域之廣、戰爭烈度之大,都是空前的。但是,無論條件多么艱苦,戰爭多么殘酷,犧牲多么巨大,中國人民從來都抱定抗戰到底的信念,從未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始終堅信只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預見戰爭將歷經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引領中國軍民長期頑強抗戰,一步步積累局部優勢,疊加聚變為全局勝勢,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戰略上從被動轉為主動,最終實現化劣為優、以弱勝強、反敗為勝,取得抗戰的最后勝利。必勝信念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高度升華,為漫長的抗戰歲月提供持久心理支撐。歷史啟示我們,信念往往比黃金更珍貴,越是偉大事業越要堅定信念。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的重大成果,已被實踐證明走得通、行得遠,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應深刻汲取現代化進程一再被打斷的歷史教訓,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奮進現代化的強勁動力。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決防止前進道路上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確保在風雨來襲時有主心骨、定盤星。要保持攻堅克難、敢涉險灘的決心和韌勁,持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不斷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維度與深度。要緊緊圍繞宏偉目標,一代接著一代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聯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