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將軍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在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期間,創辦和建立了《拂曉報》、拂曉劇團、騎兵團,被稱為彭雪楓師長的“三件寶”。
拂曉劇團
在彭雪楓的關懷支持下,1938年5月,拂曉劇團成立。彭雪楓指示他們:“要編一些配合當前抗日斗爭的小話劇和活報劇,向群眾宣傳抗日必勝的道理,同時揭露漢奸和偽軍的罪行,打擊日寇的氣焰。”從此,拂曉劇團這支年輕的文藝隊伍,使用文藝武器,擔負起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瓦解敵人的任務,戰斗在廣闊的豫皖蘇邊區抗日前線,被譽為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一朵開放的文藝鮮花。彭雪楓十分重視劇團的工作。一次匯報會上,有劇團領導說:“許多人認為,文藝工作就是蹦蹦跳跳,沒有出息,沒有前途,男同志想上連隊扛槍打仗,女同志想到醫務部門去學點技術。”彭雪楓聽了以后,沉思了一會,嚴肅認真地說:“你回去告訴大家,咱們干革命,要打倒敵人取得勝利,不但要打軍事仗,還要打政治仗、宣傳仗、經濟仗;不但要靠槍桿子,還要靠筆桿子、嘴巴子。”在彭雪楓的直接關懷下,拂曉劇團在抗日斗爭中經受鍛煉,逐步成長,成為一所培養和造就宣傳文化干部和政治工作干部的好學校。
《拂曉報》
彭雪楓堅信一張黨報“威力賽過千軍萬馬”。1938年9月,他在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干部動員大會上宣布了支隊隨軍報社成立的消息。在第二天召開的第一次社務會議上,他以黨報委員會主任的身份主持了會議。彭雪楓說:5月間我們辦了個“拂曉劇團”,“拂曉”代表了光明就要來臨的意思,就叫“拂曉”吧!報紙的名稱就被定為《拂曉報》。之后,彭雪楓欣然揮毫題寫了報頭,并撰寫了題為《拂曉報——我們的良友》的創刊詞。他滿懷激情地寫道:“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同志們,《拂曉報》的讀者們!我們要為著拂曉的,也就是我們的這些偉大任務而斗爭!”《拂曉報》9月29日正式創刊,第二天即隨軍出征。此后,《拂曉報》就沿著支隊東去的征途,橫越平漢,東渡黃水,征戰在“渦河岸上”和“淮水兩旁”。彭雪楓對《拂曉報》的要求像治軍一樣嚴格。報紙創刊初期,從審稿到編排,他都親自參加,他還是為《拂曉報》寫稿最多的人。在彭雪楓的影響和帶動下,全體辦報人員通過辛勤勞作,使這張報紙圖文并茂,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成為廣大官兵主要的精神食糧和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1940年底,國內形勢逐漸惡化,郵路不通,《拂曉報》停止對外發行。次年5月,新四軍第四師實施戰略轉移,抵達皖東北,以《拂曉報》為主體的淮北“拂曉”文化事業,仍在繼續發展。直到1942年冬,因敵人長期殘酷“掃蕩”,報紙被迫中途停版。1943年1月,《拂曉報》改為中共淮北區黨委機關報。1943年12月2日,《拂曉報》出版第500期。
騎兵團
在彭雪楓提議下,1941年8月騎兵團正式宣布成立。彭雪楓對戰士們的訓練尤為重視,不但給騎兵們上政治課,觀摩指導訓練,有時還親自進行動作示范,并教導大家:“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1942年夏,經過整訓后的騎兵團很快投入了戰斗,在保衛夏收的戰斗中,不到半小時,殲滅偽軍300多人。1942年11月,又取得了宿遷以南的朱家崗血戰和泗縣以東的馬公店戰斗的勝利。1943年3月,騎兵團參加了山子頭戰斗,活捉了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從此,新四軍四師騎兵團揚威淮北抗日戰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