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新四軍第一、第二、第四支隊向蘇南、皖中敵后挺進的同時,第三支隊奉命留在皖南,在東起蕪湖、西至銅陵的長江以南地區,同敵人進行英勇的斗爭。
繁昌作為皖南的門戶,是當時新四軍軍部及其后方基地的屏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12月下旬,第三支隊剛進入銅繁地區就遭到日軍“掃蕩”,26日,5團利用有利地形,打退日軍進攻,并乘勝追擊,一舉攻克繁昌,占領這一要地。
1939年1月至12月,日軍先后5次進犯繁昌。新四軍第三支隊在副司令員譚震林的指揮下,五戰五捷,堅決粉碎日軍“掃蕩”圖謀,有力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守住了“皖南門戶”。
1939年1月10日,據守峨橋、伏龍山的日軍400多人,兵分兩路首次進攻繁昌城。第三支隊第5團第2營與敵展開激戰。11日,日軍占領縣城。13日,三支隊集結主力進行反攻,迫敵向峨橋、橫山撤退,并乘勝收復繁昌城。此戰共殲敵20余人。
2月5日,日軍步騎炮兵300余人再次進犯并占領了繁昌城。三支隊迅速集結主力反攻,經殊死拼搏,敵軍被迫撤退,三支隊第二次收復繁昌城。
5月20日,占據順安、荻港的日軍1000余人,兵分兩路第三次進犯繁昌。新四軍第5團和從蘇南調回皖南的第1團,以機動鉗制、側后襲擊、正面阻擊等戰法,經4天激戰,斃傷日軍300余人,取得第三次繁昌保衛戰的勝利。
11月8日晨,日軍攜迫擊炮5門、重機槍7挺,兵分三路進犯繁昌。譚震林副司令員率部采取寬正面、大縱深的兵力部署,運用“小部隊正面鉗制、翼側待機襲擊、伏擊打敵增援、向心合力包圍”的戰法,歷時12小時擊潰日軍,斃傷日軍50余人,奪回繁昌。13日午夜至14日,日軍增援3次,先后投入2200余人,企圖奪取赤灘,威脅第三支隊后方,孤立繁昌。第三支隊采取“誘敵入伏、主力出擊、精兵斷后、跟蹤追擊”的戰法,歷時22小時,擊斃日軍指揮官川島中佐,斃傷日軍300余人,迫使日軍退回荻港、鐵礦山、三江口等據點。20日晚至23日拂曉,不甘失敗的日軍再次集結2000余人,分五路進犯繁昌。譚震林副司令員識破日軍多方增調兵力、以求決戰的圖謀,遂率領第三支隊與敵進行運動戰,擊退日軍。此次戰斗歷時三晝兩夜,斃傷敵100余人,新四軍陣亡排長1人、戰士1人,傷9人。第四次保衛戰歷時15天,經過3次大的戰斗,殲敵450余人。
12月21日,日軍2000余人第五次進犯繁昌,第三支隊采取“正面頑強抗擊、敵后襲擾據點、要點阻擊殺傷、重兵適時反擊”的戰法,斃傷日軍100余人,贏得了繁昌保衛戰的最終勝利。
五次繁昌保衛戰,以其戰斗之激烈、時間之長、影響之大,成為新四軍皖南抗戰史上的光輝篇章。1940年1月6日,《抗日報》評價繁昌保衛戰“在皖南前線創造了機動而頑強的防御戰的優良戰斗作風”。新四軍《抗敵報》發表題為《保衛繁昌 屏障皖南的偉大勝利》的社論,高度評價繁昌保衛戰是“蕪湖失守以后最大的血戰”,“皖南抗戰史上空前偉大的勝利”,“粉碎了敵人‘掃蕩’皖南的野心,屏障了皖南大后方的徽(州)屯(溪)重地”。當時的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哀鳴:“國民軍乃是手下敗將,惟共產黨乃是皇軍之大敵,看來要在共產黨手中奪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