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文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如絲綢不聞聲。宣紙,這一誕生于宣城涇縣,傳承逾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紙壽千年”之譽。它純白細密、綿軟堅韌、不蛀不腐,不僅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紙中瑰寶”,更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如今,在這片被譽為“中國宣紙之鄉”的土地上,傳統工藝與現代產業正深刻交融。宣城市依托深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推動宣紙產業與全域旅游、文化創意等多業態深度融合,讓千年非遺在新時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產業集聚:從傳統作坊到電商集群的跨越
宣紙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一座城市的經濟支柱。
近年來,涇縣以“文化+科技+電商”三輪驅動,打造出功能復合的宣紙產業生態圈。位于丁家橋鎮的宣紙大市場,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已發展成為集文房四寶交易、文化旅游、藝術品交流、電子商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涇縣宣紙產量約350噸,書畫紙達2萬噸,加工藝術類產品超6000噸,國內市場占有率約60%,產業銷售額達6.8億元,帶動就業3萬余人,初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宣紙產業集群。
電商正在成為宣紙“出圈”的重要推手。目前全縣已有500多家宣紙電商企業,培育出“紅星”“御寶閣”等20多個知名網銷品牌。涇縣農村電商工作連續六年獲省級表彰,為全省唯一;丁家橋鎮更是連續四年獲評“中國淘寶鎮”,涌現出4個“中國淘寶村”,數量居全省鎮級首位。僅丁家橋鎮宣紙電商集聚區,就有經營戶1100余家,年發貨量超500萬單,從業人員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一方宣紙,正托起千萬家庭的致富夢。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品牌建設也步入快車道。涇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手工書畫紙產銷基地,現有宣紙、書畫紙及紙加工企業530余家,其中規模企業5家,19家企業獲批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2024年,全縣文房四寶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12.5億元,“紅星宣紙特種凈皮”入選“安徽十佳好網貨”,傳統工藝借“數字翅膀”飛入更多百姓家。
文旅融合:非遺“出圈”打造現象級文化地標
如何讓千年宣紙“活”在當下、“火”在人間?宣城市選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作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坐落于榔橋鎮烏溪村的宣紙小鎮,依托自然山水肌理,規劃建設技藝展示區、藝術交流區、活力產業區、宣紙生產區、藝術怡養區、配套服務區等六大功能區,通過建筑與景觀一體化設計,打造了一座可游可賞的“紙山”,獨特造型還斬獲佛羅倫薩雙年展“達芬奇獎”。層疊起伏的曲面,宛若巨幅宣紙懸垂欲展,宣紙意象呼之欲出,又與身后群山環抱景觀渾然一體。
“讓這座承載千年紙韻的建筑真正‘活’起來,游客不僅能欣賞傳統宣紙的制作工藝,還能在‘紙元素’構筑的沉浸式空間里,感受宣紙的現代生命力。”宣紙小鎮產品體驗部主管丁若潔道出了設計初衷。
2024年,宣紙小鎮游客量突破41萬人次,同比增長64%;總營業收入1897萬元,同比增長163%,帶動宣紙銷售、文創、餐飲等相關產業就業超850人。宣紙技藝研學持續走熱,當年接待研學團隊約11萬人次,成為安徽文旅新亮點。
更令人振奮的是,傳統非遺正以青春姿態“破圈”生長。2024年8月,宣紙小鎮策劃推出“風華盛典·2024中國宣紙小鎮文化周”,與涇縣籍青年歌手劉宇合作,打造大型沉浸式主題游園。活動融合非遺展演、國風大秀、NPC互動、煙花秀、國風電音等多元業態,將傳統文化與科技、游戲、音樂等流行元素創造性結合,吸引數萬游客身著漢服、手持宣紙,共赴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約會。相關話題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總瀏覽量突破1.22億次,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有效轉化。
創新傳承:開啟“非遺+”的無限可能
守住根脈,才能更好創新。
宣紙小鎮運用全息投影技術,動態重現舂料、抄紙、曬紙等古法生產場景,讓游客在光影變幻間感受非遺生命力;推出宣紙扇、宣紙燈籠等體驗項目,邀請游客化身“宣紙匠人”,讓宣紙從“非遺技藝”轉變為“可帶走的文化記憶”。創新推出沉浸式實景微短劇《一展千年宣紙長》,將宣紙歷史與文化敘事融入當下流行的短劇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播非遺故事。
在產品端,創新同樣層出不窮。專業類用紙如歷史古籍修復紙、書畫裝裱紙、木版水印紙持續迭代;家居類紙產品如多彩鑲金描邊宣紙、宣紙燈罩拓寬應用場景;《上林賦》卷軸、五色信箋、藝術筆記本及節日紀念宣等文創產品,成為文化消費新選擇。還出現“傳世民宣、梅蘭竹菊”系列理財、企業定制收藏等金融衍生類產品,價值鏈進一步延伸。
依托宣紙大IP,宣城盡情潑墨,大展非遺+融合新畫卷。定期舉辦的文房四寶文化旅游節、宣紙文化藝術節、文房四寶文化創意創新項目大賽等活動,吸引國內外游客“零距離”接觸非遺技藝,推動宣紙銷售、文化旅游、文創產品、餐飲酒店等產業蓬勃發展,成功打造的“涇喜研學”品牌,引發主題游熱潮。
宣紙也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名片”。以宣紙博物館、紅星美術館為平臺,當地與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等機構合作建設創作寫生基地,并逐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探索建設區域宣紙文化體驗中心,推出微縮版“宣紙技藝園”和“宣紙博物館”,讓非遺從涇縣走向全國。
2023年3月,宣城市首次以政府名義組團參加第50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打造近2000平方米特色展區,組織58家企業集中展示宣紙、宣筆、宣墨等產品,進一步提升產業顯示度和品牌影響力。
隨著宣紙知名度穩步提升,宣紙“出海”仍在不斷繼續。2025年2月,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在都柏林舉辦了3場精彩的宣紙產品及技藝展演,吸引了來自愛爾蘭、意大利、英國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游客。活動期間,通過宣紙工藝紀錄片展播、宣紙文創產品展陳、撈紙技藝展演、書法體驗四大板塊,全面展現了宣紙風采。
千年來,一張紙承載著東方美學的筆墨意境,是中華文明的不絕薪火。今天,宣城這片土地,一幅非遺保護與產業振興相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映照的時代畫卷絢麗鋪展。從作坊到產業,從線下到云端,從生產到研學,從非遺到國潮——宣紙的蛻變啟示我們:傳統文化唯有融入時代、對接市場、擁抱人群,才能真正“活起來、傳下去、走得遠”。
宣紙的故事,依然在繼續書寫;非遺的華章,正迎來新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