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皖統綜/文
“十四五”時期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沖擊,充分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奮力推動“三個往前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大幅躍升,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美好安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十四五”以來,全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主要指標增速快于全國,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實現了雙躍升。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三五”末的3.87萬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06萬億元,連續跨過4萬億元、5萬億元兩個臺階;“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長5.8%,比全國高0.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萬元,達到82694元,折合11612美元,連續4年超1萬美元,達到中等收入經濟體發展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5萬億元,居全國第6位;進出口總額接近9000億元,居全國第9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41億元,居全國第10位;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居全國第5位;經營主體總數831萬戶,居全國第9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9.1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8.6萬億元,均居全國第11位;年末境內上市公司182家,居全國第7位。
二是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高端要素加速匯聚,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成和在建大科學裝置數量翻番,五大研究院組建運營,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23家。全社會研發投入由2020年的883.2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1396.2億元,年均增長12.1%、快于全國1.8個百分點;研發投入強度由2.28%提高到2.76%,居全國第7位,從過去持續低于全國水平轉變為連續3年高于全國水平。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80.4%的省科技攻堅項目由企業牽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的81.9%。2024年末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5萬家、居全國第5位,高新技術企業2.3萬家、居全國第8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690家、居全國第8位。
三是產業發展得到新躍升。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十四五”前4年,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8%,比規上工業高7.9個百分點。汽車產業實現歷史性突破,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全國第8位、第4位雙雙躍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第1位,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DRAM存儲器產能居全國第1位、全球第4位,晶合集成顯示驅動芯片市場占有率居全球第1位,光儲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居全國第3位。未來產業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產業集聚度穩居全國首位,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走在全國前列,低空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第一方陣。服務業增長潛能加速釋放,規上現代服務業企業8099家、比2020年增加2532家,營業收入由4370億元提高到7709億元。加快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積極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為長三角提供了1/2的糧食和肉類、1/3的水果、1/5的蔬菜。
四是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堅定不移實施擴大開放戰略,深化對外開放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安徽改革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零基預算、科技金融、新一輪林長制、省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等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創新舉措在全國推廣,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列入國家十大試點之一。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啟動實施“徽動全球”等系列開放舉措,全省出口額連跨2個千億元臺階,2024年為5798億元,居全國第9位,比2020年前移3位;“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長16.4%,比全國高7.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8位。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出口接近500億元,年均增長超40%。安徽涌現出奇瑞自主品牌乘用車、江淮中高端輕卡、安徽合力叉車等一批全國出口“單項冠軍”。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海客圓桌會”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影響力持續擴大,“十四五”前4年全省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59家。推動優勢產業“抱團出海”,2024年全省對外投資額達26億美元,居全國第8位,比2020年前移3位。
五是綠色發展取得新進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2024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2.2%、連續5年保持在80%以上,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兩年超90%,全省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率連續五年穩定在90%以上。十年禁漁成效彰顯,“水中國寶”長江江豚嬉戲皖江。升級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持續深化實施全省地表水以及長江上下游省份生態保護補償,新安江跨省域生態共同保護模式推廣到全國24個省份30個流域。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提升產業發展“含綠量”。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202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歷史性超過煤電,占比達到49.1%。“碳達峰十二大行動”深入實施,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單位GDP能耗按既定目標有序下降。積極發展生態康養、生態文旅產業,探索生態產品開發、生態產權交易等價值實現新路徑,推動生態“高顏值”到經濟“高價值”的轉化。
六是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滬蘇浙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向科技、產業“軟聯通”邁進。發揮安徽的綜合比較優勢,滬蘇浙城市結對幫扶皖北城市合作園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加快建設。“十四五”前4年滬蘇浙來皖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年近萬億元、占比穩定在60%以上。持續增強省內各區域發展動能,皖北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四大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加快,2024年招引落地重點產業項目總投資超1萬億元。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成效良好。2024年合肥都市圈GDP達1.66萬億元,以全省17.8%的國土面積、24.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全省33%的經濟總量。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較2020年翻番,長豐縣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深入實施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57%,比2020年提高4.24個百分點。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高鐵里程達2773公里,居全國第3位,高速公路里程達6153公里,實現從“縣縣通”到“縣城通”,江淮運河世紀工程全線貫通,累計通行船只超10萬艘次。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2024年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528元,居全國第3位。
七是人民生活水平實現新提升。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連續18年實施民生工程、民生實事,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就業收入總體穩定向好,“十四五”前4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達288.1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2.8萬元增加到2024年的3.7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6%,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逐步提高,2024年達42.7%,比2020年提高1.1個百分點。教育普及水平持續提升,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2%。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三甲醫院實現16個市全覆蓋,全省千人口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注冊護士數分別比2020年增長9.7%、24.2%、29.5%。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省養老機構總數達2644家、床位31.7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超過70%。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養老、醫療等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2024年城市、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平均標準分別提高至每月1224元/人、1099元/人。皖北3000萬群眾喝上“引調水”,告別千百年來水咸水苦歷史。抗擊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今年以來,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多數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好于預期,高質量發展向優向新。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9770億元,同比增長5.4%,比全國高0.2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比全國高2.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位。進出口總額增長15.7%,比全國高11.7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9%,比全國地方高1.1個百分點,居長三角、中部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4%,比全國高0.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6位。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8.6%,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
回顧“十四五”,安徽一路走來,極不平凡、極為不易,取得巨大發展成就,足以令全體安徽人振奮、自豪。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也是全省上下攻堅克難、團結奮斗的結果。展望“十五五”,我們將循著總書記為安徽發展擘畫的美好藍圖,乘著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的強勁東風,鼓足勁頭往前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