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衛 瑩/文
金秋十月,長江之濱、皖山腳下的宜城大地不僅山水如畫,更激蕩著一股昂揚向上的熱流。從車間里的智能脈動到社區中的和諧音符,從古城街巷的文化回響到鄉村田野的文旅輝映,安慶,這座承載著百年文脈與工業記憶的城市,正以“只爭朝夕”的奮進之姿往前趕。
智造升級:硬核實力撐起發展脊梁
走進安慶經開區的產業園區,機器轟鳴間涌動著新質生產力的澎湃活力。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安慶市牢記囑托,以龍頭企業為引領,推動“安慶制造”向“安慶智造”加速蝶變,為千億產業集群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福田雷薩股份公司智能制造基地的車間里,80%以上的自動化率刷新了人們對裝備制造的認知。這個由福田雷薩股份公司投資17億元在安慶建設的專用車生產基地,通過工業機器人、5G、AI等先進技術的賦能應用,實現了“4小時下線一臺智能工程車”的制造奇跡。從零部件精準對接到底盤智能焊接,從整車自動檢測到成品下線倉儲,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讓每一臺工程車都具備行業領先的品質,年產能可達3萬臺高端裝備及特種車輛。“我們正朝著科技雷薩、品質雷薩、生態雷薩、全球化雷薩’的目標穩步邁進。”福田雷薩股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席俊說。2024年,公司實現工業產值7.8億元,成為安慶汽車產業集群的重要支撐。
不遠處的美博集團安慶智能化制造基地,另一番“極速智造”景象同樣令人矚目。總裝車間內,壓縮機機器人、自動成品空流機等設備高效運轉,“組裝一臺空調平均僅需9秒鐘”的效率背后,是企業對核心技術的執著追求。今年9月,這里研發的“風隨人動”的“風神之眼”智能空調上市,填補了“人與環境協同”的技術空白。“空調搭載了先進的毫米波雷達技術,如同為空調裝上了一雙‘智慧之眼’。”美博集團總經辦總裁助理張海波向記者介紹。而穿戴式空調更成為全球領先品牌,為戶外工作者提供持久清涼,續航可達4—8小時。憑借過硬的智造實力,美博安慶基地每年生產300萬臺(套)智能空調和熱泵產品,產品遠銷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讓安慶“智造”的名片閃耀海外。
“鏈”上發力,“智”上突圍。今天的安慶,已集聚6個院士項目,173家基礎級及以上智能工廠,7個省級及以上特色產業集群……一座“智造新城”正加速崛起。
基層善治:文明底蘊涵養和諧根基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禮讓故事穿越三百余年時光,如今已升華為安慶基層治理的智慧源泉。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考察安徽時指出,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桐城市將傳統美德與現代治理相結合,以“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為目標,織密民生服務網絡,讓和諧之花綻放在城鄉角落。
今年9月,六尺巷社區3戶人家共用的一段圍墻突然垮塌,維修費用讓鄰里犯了難。“只有1戶常住,另外2戶房屋閑置,垮塌對這兩家沒直接影響,誰出錢成了疙瘩。”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把3戶居民請到“六尺巷調解室”,用祖上張英“讓墻”故事勸解,最終3戶人家各退一步,按比例出資,趕在國慶前修好了圍墻。在六尺巷社區,像張耘這樣的“張英后人”調解員有20多位,他們熟稔典故、精通法律,年均化解鄰里矛盾200余起,調解成功率達99.4%。
禮讓文化不僅在古巷生根,更在社區開花結果。文昌街道西苑新村是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曾因設施老化、鄰里糾紛頻發被戲稱為“問題大院”。2023年起,社區黨總支依托“六尺巷工作法”,打造“紅色港灣”睦鄰點,創新“四微工作法”:微網格精準到戶,微聯盟共建共治,微服務貼心到家,微信用激勵向善。
“我們劃分4個全科網格,吸納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兩新’群體擔任兼職網格員,用‘文都e家’平臺實時更新房屋、人口信息,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喬麗娟介紹。社區還建成“長者食堂”、自助服務驛站,成立“六尺巷·德鄰社”志愿服務隊,為獨居老人提供送餐、保潔、維修等“八大到家服務”,累計開展活動126場次,化解復雜鄰里糾紛13起。2024年,西苑社區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成為安慶基層治理的又一張“國字號”名片。
如今,安慶市已培育37個“六尺巷工作法”基層實踐點,形成“‘油’事好商量”“鄰里十八匠”“宿事速辦”等治理品牌,基層治理從“獨角戲”變為“大合唱”,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文旅融合:古今交響奏響振興樂章
夜幕降臨,安慶古城倒扒獅歷史文化街區華燈初上,青磚黛瓦間,黃梅戲唱腔婉轉悠揚,非遺市集人潮涌動。望江挑花、岳西桑皮紙、痘姆陶器……非遺傳承人現場秀絕活,游客邊逛邊體驗,流連忘返。
倒扒獅街因明代“黃門坊”得名,是安慶保存最完整的明清風貌街區。2022年,街區以全省第五名的成績入選首批安徽省旅游休閑街區,2024年晉升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近年來,安慶市堅持“修舊如舊、活化利用”,引入“沐集家”等文創品牌,開發振風塔主題盲盒、黃梅戲手伴等爆款文創,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年均舉辦黃梅戲演出、非遺展演、夜間市集等活動200余場,2025年春節期間單日客流量最高達9.2萬人次,成為“本地人常來、外地人必到”的網紅打卡地。
而在桐城市范崗鎮楊安村,文旅融合則呈現出另一番“田園牧歌”景象。金秋時節,走進楊安村,5000余畝富鋅香稻金黃遍野,285畝大官塘水面波光粼粼,水上運動中心、野奢露營地、活力沙灘錯落有致,構成一幅“稻花香里說豐年”的和美畫卷。
“我們按照‘一園一區一帶’布局,打造智慧農業產業園、富鋅香米種植區、U形農文旅融合示范帶,把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動變體驗。”楊安村黨總支書記黃加云介紹著。村里創新“黨總支+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推廣“稻油輪作”,畝均收益提升40%;整合瓜蔞子、特色瓜果、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開發“文都楊安”農產品品牌,帶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21年的不足30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143萬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200萬元。
更令游客驚喜的是,楊安村還把“詩與遠方”融入鄉村肌理:大官塘上的心形島成為網紅露營地,原生態印第安帳篷、北歐風情木屋、臨水日落舞臺吸引年輕人前來打卡;水上運動中心槳板翻飛,垂釣中心魚躍人歡;“大鍋灶”體驗區炊煙裊裊,游客可現撈現做,享受“從魚塘到餐桌”的鮮美。“下一步,我們將串聯六尺巷、孔城老街等周邊資源,打造2—3天精品旅游線路,讓楊安成為長三角游客周末度假首選地。”黃加云信心滿滿。
從古城街區的“煙火氣”,到田園鄉村的“慢生活”,安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4年接待國內游客7738.1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834億元,真正讓文化“活”起來、旅游“火”起來、百姓“富”起來。
皖江潮涌,奮楫爭先;囑托在肩,行則將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安慶銳意進取,步伐堅實,這片充滿歷史底蘊與創新活力的土地上,一幅壯美的時代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