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想想/文
江淮潮涌,創新如歌。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考察,發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動員令。合肥牢記囑托,以“往前趕”的奮進姿態,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全力奔跑。從新能源汽車的“雙輪驅動”到量子測量的“顯微見著”,再到空中成像的“無屏之境”,這座城市正用一個個硬核突破,將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今日合肥,創新動能澎湃,正在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奏響屬于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新能源汽車“雙輪驅動”
在包河經濟開發區中關村協同創新智匯園內,兩臺白色流線型重卡靜駐路旁,讓人眼前一亮。它們和傳統印象中笨重簡陋的卡車截然不同,不僅外形簡潔美觀,而且擁有人性化的舒適座艙和全新的駕駛室布局——這是安徽葦渡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Windrose R700純電重卡。這家扎根合肥、布局全球的企業,正以領先技術重新定義新能源重卡的未來。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合肥考察,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深受激勵。”葦渡科技企業發展負責人奚星捷感慨道。一年來,企業牢記囑托、專注攻堅,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其研發的純電重卡在總重49噸滿載狀態下,續航可達670公里,35分鐘即可實現400公里的續航補能,實際能耗控制在每公里一度電左右,實現了經濟效益與低碳目標的雙贏。目前,產品已登陸全球17個國家,第二代車型正向800公里續航突破,一條新能源版的跨境物流“絲綢之路”正在鋪就。
車子造得好是基礎,但能否行得穩、靠得住,才是市場接受的關鍵。在肥西縣,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合肥)有限公司的一期項目在今年7月剛剛投入運營。在這里,一場關乎“可靠”的硬仗正在悄然進行。價值數百萬元的碰撞假人、經歷39小時連續振動測試的電池包……這里用嚴苛的標準,為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保駕護航。
“我們落地合肥,正是為了就近為產業鏈企業提供一站式研發及認證檢測服務,補齊區域檢測能力短板。”公司負責人石來華介紹。作為安徽省內首家國家級汽車檢驗機構,其擁有的八大綜合試驗室,覆蓋了從安全性、可靠性到電磁兼容的全項法規檢測能力,有效降低了車企的研發成本與時間,為產業創新提速提供了堅實后盾。
合肥的布局,遠不止于此。從江淮、比亞迪、蔚來等六大整車企業齊聚,到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核心零部件企業扎堆,再到吸引奧托立夫、均勝電子等全球百強零部件廠商落戶——一條覆蓋“整車—三電—智能駕駛—智能網聯—零部件—后市場”的完整產業鏈已然成形,釋放出強大的集群效應。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7.6萬輛,產業鏈產值躍升至2600億元。
量子測量“顯微見著”
在國儀量子技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的實驗室,一臺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正被精細調試——這款設備以極高的靈敏度和智能化優勢,成為國產高端科學儀器領域的標桿產品,備受科研機構青睞。“我們的這款產品不僅性能比肩國際品牌,還擁有較高市場占有率,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選擇。”國儀量子副總裁許克標介紹說。
自2016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破繭而出”,這家年輕的企業始終聚焦量子精密測量的產業化與科學儀器的國產化,讓量子科技在現實中“開花結果”。
從首臺商用X波段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打破國外壟斷,到全球首臺商用低溫版掃描氮—空位探針顯微鏡交付清華、北大等頂尖高校,國儀量子的每一步都踏在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關鍵節點上。
如今,國儀量子的發展正與區域產業生態同頻共振。近年來,合肥高新區持續完善量子科技產業培育體系,已集聚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近80家,覆蓋通信、計算、測量三大領域。第四代本源悟空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世界首臺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等重大成果相繼在這里誕生,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場景應用”的全鏈條生態。
在這個蓬勃發展的量子產業生態中,成立僅九年的國儀量子已交付上千臺高端科學儀器,客戶遍布全國高校與企業研發中心,產品出口至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逐步確立了在全球量子精密測量產業化領域的領跑地位。
展望未來,許克標充滿信心:“國儀量子將繼續深耕量子精密測量和高端科學儀器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推出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通過技術創新和場景創新,推動量子測量技術在更多行業的應用落地,讓量子精密測量賦能千行百業。”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單一企業到全產業鏈,量子科技產業正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拔節生長,奏響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強音。
空中成像“無屏之境”
在今年世界制造業大會的開幕式上,演講嘉賓無需低頭看稿,僅憑輕揮的手勢,懸浮于空中的文字便隨之翻頁——這并非科幻電影片段,而是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空中成像提詞器”的真實應用場景。這家2016年成立于合肥高新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始終專注于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融合。其“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的核心技術,依托具有負折射功能的新型材料與光場重構原理,打破了實體屏幕的物理限制,實現了信息在空中的精準顯示與交互。
從2022年榮獲科技部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最高獎,到2024年斬獲第76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體驗,到李強總理的現場調研,東超科技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化進程持續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與認可。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申請國內外知識產權900余項,核心技術獲多國專利授權,并完成了近5億元的股權融資。其技術成果已從實驗室走向醫療衛生、智能座艙、文旅展陳等廣闊市場,實現了規模化應用。
與此同時,在千里之外的油氣勘探現場,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底電纜正在深海之中精準采集信號,在高端儀器裝備領域書寫著另一段創新傳奇。
自2021年底成立以來,中科采象始終專注于傳感器信號數字化及高端數據采集裝備的研制。公司依托曹平教授團隊在核探測領域二十余年的技術積累,將大科學裝置中錘煉的快電子學、精密時間測量等尖端技術,成功轉化為具有高度靈活性的模塊化儀器平臺。目前,公司已構建起“基礎+通用+行業”三維產品體系,其產品不僅應用于射線探測、激光雷達等科研領域,更在海洋油氣勘探這一關鍵領域實現突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采象研發的海底電纜攻克了大覆蓋范圍的地震波高密度高精度采集技術難題,打破了國外長達數十年的技術壟斷。目前已完成多艘大型物探船的列裝,累計創造直接經濟價值超10億元,為保障國家能源勘探供應鏈安全作出實質性貢獻。
兩家企業的創新路徑異曲同工——他們都選擇了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的“硬科技”賽道,都實現了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這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的堅守與突破,這種將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正是安徽乃至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未來的根本所在。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征程上,這樣的創新力量正在江淮大地不斷涌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