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推進“大資產”統籌管理總體工作方案》印發,明確今年9月至12月組織實施“大資產”統籌管理,2026年及以后持續推進。
《工作方案》指出,“大資產”包括八類資產、五類資源、兩類資金,即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房屋、土地使用權、在建工程、股權、大型儀器設備、數據資產、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礎設施八類資產,土地、礦產、水利、林業、能源五類資源,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存量資金、實有資金兩類資金。
目前,我省已經形成較大規模國有“三資”家底。國資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企業國有資產16.48萬億元,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1.95萬億元,此外,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管好這些“大資產”,就像打理一個“大家業”,既要摸清底數,又要盤活存量。為此,我省全力推動“大資產”統籌管理工作落地見效。
摸清家底,夯實管理根基
管好、用好龐大的國有資產,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家里到底有什么”,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規矩。
我省通過“清、統、兜、投、管”五種方法,為“大資產”管理打下堅實的地基。
《工作方案》明確,“大資產”統籌管理工作由省政府統一部署,省財政廳總牽頭。“推進過程中,我們將協同省級各工作組,圍繞各個關鍵環節,制定‘時間表’‘任務書’,進一步明晰重點工作、重點事項,持續構建‘政府抓總、財政牽頭、行業聚焦、部門負責’的工作格局,確保各領域各層級工作有序推進。”省財政廳廳長谷劍鋒介紹。
為夯實管理基礎,省財政廳從“清”“統”“兜”“投”“管”五個方面系統推進:
以“清”破題,摸清存量、夯實基礎。把摸清國有“三資”底數作為基礎性、先導性工程,以全領域、全口徑為原則,將口徑范圍內的資產資源資金全部納入管理,構建全省統一的“三資”統籌資源庫,打造資產數據底座。
以“統”攻堅,理順機制、提升效能。建立全省“一盤棋”統籌管理機制,推進資產多元盤活、資源價值挖掘、資金統籌使用,破除部門壁壘、行業隔離和層級障礙,促進國有“三資”在更大范圍內優化組合和高效流動。
以“兜”固本,防范風險、保障安全。充分釋放資產盤活價值,優先支持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強專項債形成資產全周期管理,拓寬存量債務化解渠道。
以“投”賦能,優化配置、促進發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靈活采取調劑共享、市場化運營等多種模式,持續放大國有“三資”價值,提升財政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精準性和可持續性。
以“管”深化,規范推進、提升效益。建立科學監督評價機制,促進國有“三資”數據匯聚、動態跟蹤、溯源監管,整體提高“三資”投入效能。
分類施策,提升盤活效能
不同類型的資產,就像不同的“家當”,需要精準施策才能發揮最大價值。
我省在推進“大資產”統籌管理過程中,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土地、礦產、企業資產、林業、辦公用房、能源資源等各自特點,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盤活策略。
土地、礦產等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是政府財力的重要基礎和源頭活水。
在自然資源領域,省自然資源廳重點推進三項工作:摸清家底,加速資源清查與臺賬建設;盤活存量,著力破解批而未供土地、未出讓礦產等“沉睡資產”難題,制定礦業權出讓收益起始價標準,推進多宗戰略性礦產探礦權掛牌出讓等;明晰權屬,推進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化解,為資產盤活提供產權保障。
在省屬企業存量資產盤活方面,省國資委通過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等多種方式,積極推進省屬企業加快存量資產盤活利用。加強政策指導,制定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省屬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工作方案》,細化10個重點盤活領域;建立完善工作機制,建立省屬企業盤活存量資產臺賬,實施動態管理,強化考核激勵。
近年來,我省在省屬國有企業存量資產盤活中涌現了一批典型案例,安徽省交控集團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資產約48億元,淮北礦業集團通過碳票交易盤活林地資源,淮河能源集團將閑置礦區改造為職教校區……這些案例顯示,盤活存量國有資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在林業資源管理方面,國有林場是林業資源管理的重要陣地,我省創新“國有林場+”模式,探索林下經濟、林業碳匯等多元化經營,拓展“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渠道。
黨政機關辦公用房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辦公用房統籌利用方面,省機關事務管理局推進辦公用房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查清查明家底,建設辦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統;推動統一登記,將省直機關辦公用房權屬登記到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名下;加強統籌調配,依規收回超標準和閑置用房;依規處置利用,采取跨層級調劑、轉換用途、公開招租等方式盤活閑置房產;抓好維修改造,完善使用功能,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
在能源資源開發方面,省能源局圍繞可開發風電光伏發電資源統籌管理,將重點開展三項工作:開展可開發風光發電資源摸排,組織各市梳理已納入和擬申報項目;統籌可開發風光發電資源利用,謀劃申報建設規模,推動“十五五”時期項目前期工作;精心組織實施統籌管理,依法依規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參與開發,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智慧賦能,強化監督保障
管好“大資產”,不能只靠人盯人,更要靠制度和科技。我省不僅建起了統一的管理平臺,實現資產“一本賬”,還織密了監督網絡。
此次“大資產”統籌管理,省財政廳將打好“制度拳”,構建改革政策體系。協同省級相關部門單位,部署國有“三資”各領域具體改革工作,指導市縣分層級推動,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體系。用好“智慧庫”,實現“三資”多維共治。完善統籌管理平臺,分類建立全省國有“三資”總賬和明細賬,精準動態掌握底數,加強數據歸集和信息共享,構建全生命周期管理、跨部門協同聯動的治理生態。
與此同時,省財政廳將下好“盤活棋”,提升統籌管理質效。用活用好調劑共享、匹配增量投資等盤活模式,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不同場景,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源統籌。織好“監督網”,完善綜合評價監管。構建涵蓋國有“三資”、債務、投資等多領域的綜合評價體系,推動形成閉環管理評價機制,織密筑牢多部門協同監督防線。
“實施‘大資產’統籌管理是省委、省政府部署推動的一項系統性改革工程,我們將注重依法依規、科學精準,投資于人、保障民生,做到系統集成、賦能發展。”谷劍鋒表示。
(記者 朱卓)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