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客在巴西貝倫的COP30主題裝飾物旁拍照。 |
|
| 比亞迪巴西乘用車工廠首車下線儀式今年7月1日在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里市舉行。圖為一輛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正在生產線上裝配。 |
|
| “非洲光帶”項目光伏發電系統電源箱。 |
|
| 貴州金元仙水窩農業光伏電站。 |
|
|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正在巴西貝倫舉行。圖為與會代表進入會場。 |
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階段。正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聚焦多項重要氣候議題,呼吁全球攜手為應對氣候危機尋找共同解決方案,加速減少排放,增強氣候韌性,推動包容、公正的轉型。
10年前,在習近平主席等各國領導人共同推動下,全球為推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有效實施,凝聚最大共識達成了《巴黎協定》,為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指明了道路。10年來,《巴黎協定》締約方依據承諾務實行動,使本世紀末全球升溫預期從高于工業革命前的4攝氏度降到了2.1—2.8攝氏度。
當前,一些國家政策反復、倒退,給全球氣候治理制造了新障礙。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堅守多邊主義,踐行自主承諾,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凝聚國際共識,以務實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注入信心。
多邊機制的堅定捍衛者
推動《巴黎協定》從簽署、生效順利走向實施
10年前,面對各國在氣候行動方面日益分化的利益訴求,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發表講話指出,巴黎協議應該有利于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有利于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有利于照顧各國國情,講求務實有效。中國為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合作不懈努力,推動各方通過艱苦談判達成《巴黎協定》,踐行了真正的多邊主義。
2017年1月,面對美國可能退出《巴黎協定》的逆流,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中國理念和行動傳遞了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信號,堅定了全球維護多邊主義,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推動《巴黎協定》從簽署、生效順利走向實施。
近年來,部分發達國家實施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措施,打著避免“碳泄漏”、確保經濟安全的幌子,為綠色技術和產品國際貿易設置壁壘。這些做法在法理上違背《公約》原則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在事實上人為抬高了綠色技術和產品在全球推廣的經濟成本,阻礙了發展中國家以更綠色的技術實現公平和可持續發展,拖累了全球低碳轉型進程,破壞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有效性。
中國在《公約》進程中明確提出設置議程,通過多邊談判解決單邊主義貿易壁壘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得到發展中國家一致支持。眼下,中國正與各方一道推動COP30取得成功,團結國際社會踐行多邊主義,繼續推動構建開放包容的全球綠色轉型環境,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自主承諾的扎實踐行者
以制度創新和技術突破實現綠色轉型,為全球減排提供了“中國樣本”
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在他向全球發出的第一封主席公開信中指出:“文字和條款必須轉化為切實的行動與實際的變革,整個機制的公信力和效力正系于此。”
中國2009年自主提出了2020年碳強度下降目標,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超額兌現了承諾。為促成《巴黎協定》達成,中國又在2015年6月提出面向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展示了中國推動氣候治理多邊進程的決心。2020年,在全球氣候治理陷入低迷之際,中國宣布“雙碳”目標,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今年9月,中國宣布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首次實現從碳強度控制到絕對量減排的跨越,并歷史性地擴展到全經濟范圍。這既是中國落實《巴黎協定》的履約行動,更為未來10年中國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對落實“雙碳”目標進行了再部署,體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落實“雙碳”目標堅定不移的決心。
中國認真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積極穩妥推進“雙碳”目標,制定“1+N”政策體系,以制度創新和技術突破實現綠色轉型,為全球減排提供了“中國樣本”。2024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8%,提前完成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中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目標,連續多年成為可再生能源裝備生產、裝機和出口第一大國,電動汽車生產、銷售和出口超越傳統汽車大國。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氣候災害預警預報、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保護與修復紅樹林等氣候適應措施與行動走在世界前列……這些彰顯了中國始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實干家和行動派。
正是基于扎實的行動和成效,中國提出“1+3+3”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系統性涵蓋絕對量減排、重點領域、重要制度,全面展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落實“雙碳”目標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堅定決心,展現了最大雄心和力度,體現了基于國情和發展階段所作出的最大努力。
國際合作的積極推動者
舉辦300多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研討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專家1萬余人次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峰會上指出,要以開放包容超越隔閡沖突,以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使優質綠色技術和產品自由流通,讓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為全球南方一員,中國將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繼續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自2015年提出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以來,中國提供并動員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有力支持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截至2024年底,中國已成功舉辦300多期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研討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專家1萬余人次,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贈送光伏發電設備、早期預警系統、清潔爐灶等方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電力是現代化生產的基礎條件,清潔電力是綠色現代化的必要保障。2023年9月,為落實《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中國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宣布實施“非洲光帶”項目。今年6月,“非洲光帶”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簡稱“圣普”)項目交付。作為小島國,圣普常態化嚴重缺電已經成為國家現代化的“卡脖子”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民眾生活質量,也成為阻礙外國投資的重要原因。“非洲光帶”為該國提供了3100套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約覆蓋全國家庭數的1/10。當地居民瑪格瑞達感嘆:“以前這里一到晚上就一片黑,下午6點我們就只能待在屋里,如今光伏系統改變了大家的生活,非常感謝中國為我們捐助這些物資。”
中國與非洲的清潔能源合作還成為“授人以漁”的典范。肯尼亞加里薩50兆瓦光伏電站是中非可再生能源合作標桿項目。中國企業不僅為當地安裝太陽能電池板,還提供了“資金+技術+建設+培訓”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幫助非洲國家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中國推動開展的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正在系統性幫助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發掘太陽能潛力,走一條適合當地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氣候大會的關鍵協調者
每年氣候大會最后幾天,中國代表團會客室的來賓總是絡繹不絕
氣候大會是各方利益博弈的“戰場”。在推動各方尋求最大公約數、形成共識方面,中國始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年氣候大會最后幾天,中國代表團會客室的來賓總是絡繹不絕。中國代表團成員奔波于大會主席、聯合國秘書長、《公約》執行秘書辦公室和大會會場、主要國家代表團、新聞發布廳等各處,廣泛了解各方訴求,積極幫助大會主席尋找搭橋方案。“遇到難啃的骨頭就去找中國代表團”已成為歷屆大會主席和聯合國方面的共識。
中國為促成氣候資金談判發揮了關鍵作用。氣候資金一直是談判的焦點問題。發達國家在《公約》及其《巴黎協定》下履行出資義務不力,引起發展中國家不滿。2024年的COP29大會遲遲不能就全球關注的氣候資金新的集體量化目標達成共識,小島國代表甚至一度憤然離場。中國在會上首次宣布,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國2016年以來提供并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這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行動動力,也給發達國家施加了談判壓力。中國支持大會主席國阿塞拜疆,把代表團了解到的各方訴求和做出的分析與阿方共享,為主席國提出通向最終成果的解決方案作出了貢獻。
中國代表也積極承擔談判組織協調工作,引領各方維護和推動多邊進程。自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后,中國多位談判代表連續擔任氣候變化行動與支持透明度談判議題的主持人。今年,在COP30最大難點之一的全球適應目標談判中,兩位聯合主持人之一也來自中國。中國代表還長期擔任氣候技術議題的“七十七國集團和中國”協調員,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集團在國家自主貢獻、減緩、適應等議題上的協調員,在團結發展中國家、推動各方達成共識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務實推進低碳轉型、強化氣候適應、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巴黎協定》達成10年來,中國守信踐諾,展現了發展中大國的責任擔當,成為全球氣候治理可信賴的領導力量,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行動引領,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作者為中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