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肥西縣官亭鎮的晨露還凝在枝頭,佳燁農業1.5萬畝薄殼山核桃基地已響起機械轟鳴。采收機沿著規整的行距緩緩穿梭,機械手輕搖樹干,飽滿的青褐色果實便簌簌落入下方的收集箱;一旁的務工農戶提著竹籃,麻利地收攏遺漏在草叢里的果實,指尖劃過果皮時還會習慣性捏一捏成熟度。
機器與人工的協作,藏著年產400余噸堅果的豐收底氣。“我們在肥西的基地有1.5萬畝樹,目前已進入豐產期,我們從九月底開始收獲,進度已完成70%。”安徽佳燁農業負責人介紹。
誰能想到,10年前,這種原產北美洲的“洋堅果”在合肥還鮮少有人敢嘗試。如今,它已從零星試種的“外來客”,逆襲成覆蓋14.6萬畝土地、年產值超7000萬元的“鄉村振興主角”,更走出了一條“種樹能賺錢、護綠能增收”的生態經濟雙贏路。
政策如何點燃產業火種?

在長豐縣造甲鄉的一片薄殼山核桃林里,一位規模化種植戶回憶起最初的顧慮:“之前從沒接觸過這類作物,而且生長周期長、機械化程度低,最開始都不太敢嘗試。”
合肥給出的“定心丸”,是真金白銀的獎補與清晰的發展規劃。早在2013年,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合肥市財政局就出臺林業產業獎補政策:新增經果林基地每畝補助2000元,退耕還林改造每畝補助2700元;2017年,長豐縣針對性出臺《關于加快長豐縣薄殼山核桃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種植大戶額外獎補;2018年,又對開展水肥一體化等示范化基地建設的種植戶,給予一次性30萬元獎補。
政策的“指揮棒”還引來了企業“集團軍”。合肥將薄殼山核桃納入《“十四五”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在長豐、肥東、肥西等區域布局產業,通過十二條農業重點產業鏈行動方案細化目標。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70余家種植企業,其中20家為千畝以上規模化企業,10家躋身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長豐縣更以8萬畝種植面積(占全市54.8%)成為“皖中核桃第一縣”,昔日的“猶豫”早已變成如今的“搶著種”。
科技如何讓“慢樹種”快見效?
在安徽水清木華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一排排一人高的容器苗整齊排列,根系在營養缽里盤得緊實。
“傳統裸根苗成活率較低,我們研發的大容器育苗技術,成活率能達到95%以上,還能提前一年掛果。”基地技術人員拿起一株幼苗介紹,這項技術是公司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深度合作的成果,目前已拿下3項發明專利、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并成功選育4個省級薄殼山核桃良種,構建了完善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
合肥還為產業搭建了“科技服務網”。長豐縣、廬江縣先后成立薄殼山核桃產業協會,邀請行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為種植戶提供品種推廣、產銷對接等“一站式”服務;95名林業科技特派員常年跑基層,今年以來已開展技術服務約50次;巢湖市更發起“百村萬樹”進村入戶幫扶倡議,組織企業免費提供苗木與技術,僅安徽省長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向烔煬鎮鳳凰村、壩鎮聯河村贈送優質幼苗1300多棵,惠及農戶300余戶。
機械化應用則讓“靠天吃飯”變成“高效生產”。在安徽佳燁農業有限公司的基地里,他們配齊了土壤耕作、種植施肥、農產品加工等全環節的50余臺大型機械,各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生產。他們2023年還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的“江淮地區薄殼山核桃地產林質量提升技術研究”,榮獲“省科技成果登記證書”;此外,依托安徽首家薄殼山核桃科技小院的科研力量,制定省市多項行業地方標準,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皖美農品”品牌。
一條產業鏈如何串起“三產融合”?
“以前核桃熟了,只能等著收購商上門,價格被壓得低不說,還怕賣不出去。”在肥西縣官亭鎮,一位參與2000畝薄殼山核桃產業項目的農戶說,現在的日子大不一樣——他把家里的3畝地流轉給安徽佳燁農業,每年能拿土地租金,平時在基地務工也能掙錢。
合肥早就跳出“種得好”的單一思維,瞄準“全鏈強”做文章。在加工端,水清木華公司建成配備人工智能分揀、自動化剝殼技術的深加工生產線,核桃剛采摘下來,就會被傳送帶送進分揀機,通過光譜識別大小、甜度,再進入后續的烘干、榨油、分裝環節;佳燁農業、安徽豐景農業等龍頭企業則建成標準化初加工生產線,讓合肥薄殼山核桃有了統一的品質標準。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堅果加工領軍企業洽洽集團將總部落戶合肥經開區,其“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的身份,為合肥薄殼山核桃打通了高端銷售渠道。
林下經濟讓“一畝地賺兩畝錢”成為現實。在長豐縣桃山村,安徽豐景農業的1200畝薄殼山核桃基地里,在薄殼山核桃 樹下按季套種著油菜、小麥、大豆。“春天收油菜,夏天收大豆,秋天收薄 殼山核桃,一年三季有收入。”公司負責人算了筆賬,這種“樹上產油料、地下種糧食”的立體種植模式,比單純種薄殼山核桃年增收百萬元。
文旅融合更讓薄殼山核桃林變成了“打卡地”。水清木華公司依托肥東白龍鎮內的中國共產黨合肥歷史館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了“薄殼山核桃育苗體驗”“堅果加工手工課”等研學課程,去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每到周末,基地停車場都停滿車,孩子們在林子里摘薄殼山核桃、做手工,家長就去附近的農家樂吃飯,我們的研學收入占了總產值的三成。”胡坤笑著說,研學游還帶動了周邊農家樂生意,形成了“產業帶旅游、旅游促產業”的良性循環。
如何實現“長效富民”?
合肥發展薄殼山核桃產業,始終沒丟“生態底色”。這種樹根系發達,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樹干高大通直,既是優質的庭蔭樹,也可作為行道樹、風景林種植。基于這一特性,合肥推出“規模化基地+庭院經濟”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打造標準化示范林,發揮生態防護與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鼓勵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的閑置地種植,讓“零碎空間”變成“增收寶地”。
在肥西縣官亭鎮的2000畝薄殼山核桃產業項目中,還探索出“集體、企業、農戶”三方共贏的模式: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承包給企業經營,每年可獲得100萬元分紅;農戶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又能在基地務工增收,年人均增收預計達8000元;企業則通過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實現穩定收益。“薄殼山核桃是長壽樹種,豐產期能達百年,相當于給農戶發了‘長期飯票’,而且樹越老產量越穩定,是真正能傳給下一代的‘傳家寶’。以前村集體賬戶沒多少結余,現在每年能拿出錢修路燈、建文化廣場,村民的幸福感都提上來了。”官亭鎮新民村村委會工作人員說。
“未來,我們將重點推進產業標準化發展,培育‘合肥碧根果’區域品牌,讓這顆堅果不僅成為富民產業,更成為合肥生態的‘金名片’。”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張駿表示。如今,合肥的薄殼山核桃林還在不斷生長,枝頭的青果正積蓄著成熟的力量——這不僅是果實的成長,更是一座城市“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生動實踐,是鄉村振興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實探索。
記者手記:
這次采訪被許多樸素的細節打動。和種植戶聊天時,他們總愛說“當初多虧了政策給膽”——那些真金白銀的獎補,不是簡單的資金支持,更是給農戶吃下的“定心丸”;走進村莊,看到村集體用產業分紅修的路燈、建的文化廣場,才真切感受到,生態產業不僅富了個人,更活了鄉村。
薄殼山核桃能長百年、豐產期達數十年,不像短期作物那樣急功近利,卻能給子孫后代留下持續的收益。這些樹不僅固了水土、綠了庭院,更讓“護綠”與“增收”畫了等號——農戶守護生態,生態就回饋財富,這種良性循環,正是鄉村振興該有的模樣。
從“外來客”到“致富果”,從“單一種植”到“三產融合”,這樣的逆襲,藏著發展的大智慧:好的生態產業,不需要在“綠”與“富”之間做選擇。它需要政策的耐心引導,需要科技的持續賦能,更需要尊重土地、尊重規律的堅守。而這份堅守,終會讓綠水青山,變成老百姓揣在兜里、暖在心里的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