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與思考】
作者:陳斌開(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等多重不確定因素,國際市場需求趨緩,對外依存度波動加大。在此背景下,堅持擴大內需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支撐。
深刻理解擴大內需中的幾組核心關系
一是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傳統經濟理論往往采用“消費—投資二分法”的視角,將促進消費與擴大投資對立起來,認為增加消費會減少儲蓄,從而抑制投資,這是基于靜態均衡的理解。然而,從動態發展的視角看,擴大消費與擴大投資并非彼此獨立或相互排斥,而是存在內在的互動與相互促進的邏輯關系。一方面,消費擴張能夠有效帶動投資增長。消費需求的擴大意味著市場空間的拓展和利潤預期的上升,為企業提供了明確的投資信號和回報預期,促使其在產能擴張、技術研發、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等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投資擴大也能反過來促進消費擴容。投資增加帶來資本存量提升和生產效率提高,不僅改善了供給結構、豐富了商品和服務供給,還通過創造就業崗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強了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
二是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從更宏觀的層面看,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古典經濟學的“供給決定需求”,也不是凱恩斯學派的“需求決定供給”,而是呈現出互動共生、雙向塑造的動態特征。一方面,供給擴張不僅能提升現有需求,更能創造新需求。在提升現有需求方面,隨著生產效率提高和供給體系完善,產品與服務質量不斷提升、成本與價格持續下降,通過價格效應和收入效應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與意愿,推動既有需求穩步增長;在創造新需求方面,供給創新催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重塑消費方式與生活場景,拓展新的市場空間,推動需求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另一方面,需求的增長與升級也是供給端迭代與革新的核心牽引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與消費升級,孕育出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的新需求,促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迭代與模式革新,推動供給體系向更高層次、更高效率方向演進,實現從“被動適應需求”向“主動創造供給”的轉變。需要注意的是,供給與需求之間也存在結構性的約束關系,一旦二者失衡或匹配度不足,便可能引發產能過剩、資源錯配等問題,削弱經濟運行的效率與可持續性。
三是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在宏觀經濟治理中,短期側重于需求管理,注重通過財政、貨幣等政策手段穩定增長、擴大就業、提振信心;長期則更關注供給側,通過推動技術進步、結構優化和制度創新,提升經濟潛在增長率。雖然短期與長期在政策目標、調控方式和作用機制上存在差異,但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短期是長期發展的構成單元,長期則是無數個短期積累的結果。在擴大內需過程中,既要注重短期穩增長、保就業、促消費的現實需求,也要兼顧長期培育內生動力、優化結構、提升質量的戰略目標。不能為了短期目標透支未來、犧牲長期可持續性,也不能因追求長期理想而忽視現實經濟的穩定運行。應在短期政策與長期戰略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通過短期政策穩預期、托底盤,以長期改革促轉型、增潛能,實現穩增長與促轉型的動態統一。
將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
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傳統依賴物質投入的增長路徑的局限性日益凸顯,只有將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有機結合,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與可持續性。
從供給側來看,當前的高質量供給仍顯不足。部分行業仍然存在低質量、低附加值產品供給過剩,核心技術薄弱、同質化競爭激烈,陷入低價競爭和效益下滑的困境;而高質量、高技術含量產品供給不足,關鍵領域對外依賴度較高,呈現出“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結構性失衡,與消費升級趨勢不相適配。同時,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民生服務領域的供給尤其是高質量供給相對不足,區域間資源分布尚不均衡、服務質量差距還比較大,還不能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生活需求。從需求側來看,居民消費潛力尚未得到充分釋放。與基礎制造業產品相比,居民的服務業支出占比偏低,特別是在高端服務業與高品質民生服務領域。這一現象的產生,既有高質量供給不足的制約,也受服務成本較高的影響,尤其在大城市,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服務的相對高成本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意愿,抑制外來人口和低收入群體消費潛力的釋放。
面對當前我國高質量供給不足、服務領域需求釋放不充分的現實,將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能夠有效統籌消費與投資、供給與需求的協調發展,在兼顧短期增長與長期潛力的基礎上,實現內需的持續擴大。應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加大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民生領域投資,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擴大以產業技術改造和產品質量提升為重點的投資,增強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供給能力。這種以人為本、以質量為導向的投資,不僅能在短期內直接擴大有效投資,還可通過提升高質量供給水平帶動需求增長,促進消費擴張,為內需的持續擴大和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同時,這種投資還將創造大量就業崗位,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增強家庭消費能力與消費預期,從而在更長周期內推動內需持續擴大。隨著需求不斷增長,更多社會資本與市場主體將被吸引進入相關領域,進一步激發市場競爭與創新活力,推動供給結構優化、服務質量提升和產業升級。由此形成的高水平供需互動,不僅能持續釋放內需潛力,構建“以供給促需求、以需求帶供給”的良性循環,也將為我國經濟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效能和更可持續的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供需協同發力構建強大國內市場
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民生消費領域高質量供給。在總量上,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防止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既穩增長又防風險。在結構上,使投資在惠民生、調結構、強后勁等方面發揮更大支撐作用。聚焦托育、教育、醫療、養老等既有需求旺盛、供給存在短板的重點領域,加大民生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強化投資對消費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同時,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統籌運用政府投資基金、產業基金、專項債券等多種工具,重點投向能夠撬動社會資本、帶動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領域。通過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增強政策穩定性和預期引導,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形成政府投資與社會資本協同發力、互為促進的良性格局,為擴大內需和培育經濟長期增長動力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促進消費制度機制,增強居民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健全居民收入分配機制,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通過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轉移支付和社會救助機制,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增強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健全促進消費的長效政策體系,完善消費金融支持與信用體系建設,創新消費場景,激發居民潛在需求。通過制度保障穩定收入預期、提升消費信心,推動居民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轉變,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人物融合”的內需格局。應加快打破地區、城鄉、行業間的市場壁壘和制度性障礙,推動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資源高效配置,促進商品、資金、技術、人才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通。必須把人作為擴大內需的核心,通過深化戶籍、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改革,促進人口要素在城鄉間高效集聚與合理流動,提升居民消費能力與公共服務可及性。同時,以物為支撐,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統一的商品與服務市場,推動標準、認證、數據等領域的互聯互通,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在統一市場建設中應強化“人”的需求導向和“物”的供給協調,促進生產體系與消費體系深度融合,形成以國內大市場為依托、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新需求的內需循環新的格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25日 11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