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教育是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宣城市旌德縣立足縣域實際,從內容供給、形式創新、陣地建設三個維度破題,推動黨員教育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從“單向灌輸”向“多維互動”升級,切實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感染力與實效性,讓黨員教育真正入腦入心、見行見效。
錨定供需匹配,以“小課堂”闡釋“大理論”,讓教育內容“精準滴灌”。堅持“按需施教、分類施策”,圍繞黨員需求與中心工作定制教育“菜單”,推動教育內容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筑牢“信仰根基”。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黨員教育“必修課”,融入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發揮縣委黨校主陣地作用,累計開發理論課程29門,通過系統授課、專題研討,引導黨員強化政治認同、補足精神之鈣。搭建“賦能平臺”。緊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縣域重點任務,打造特色業務課程。實行“跳動的五線譜——鄉村振興的路西實踐”“黨建+三治融合”等模式,創設“井水不犯河水——朱旺村生態文化的儒家智慧”“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護航兩山”等特色課程。邀請“皖美村支書”、黨建指導員、鄉村振興帶頭人組成“巡回講師團”,深入基層傳經驗、授方法,幫助黨員干部提升履職能力。開辟“溯源陣地”。深挖譚梓生紀念館、仕川農民暴動舊址等紅色資源,整理譚梓生、梅大梁等90位革命烈士事跡,制作《紅日初升——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的建立》《皖南井岡——王家莊的紅色印記》等專題黨課。以“憶革命往事、講英雄故事、話時代新篇”的互動形式,開展微黨課宣講100余堂,累計組織紅色教育活動300余場,覆蓋黨員群眾超萬人次,讓紅色基因融入黨員血脈。
創新培訓形式,以“小平臺”激發“大活力”,讓教育方法“多維發力”。立足黨員教育新形勢,打破時空限制,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讓黨員學習“活”起來、“實”起來。讓培訓覆蓋更“廣”。制定全縣黨員教育培訓年度計劃,分層分類開展精準培訓。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常態化組織集中學習,采取“主會場+分會場”“大課堂+小研討”相結合的形式,擴大培訓覆蓋面。先后舉辦全縣農村黨員冬訓春訓示范培訓班、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培訓班、青年黨員專題培訓班等特色班次,通過政策解讀、案例分析、經驗交流,提升培訓實效,累計覆蓋黨員近萬人次。讓學習氛圍更“濃”。深化“學習身邊榜樣”“黨課開講啦”活動,遴選市級以上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中國好人”等先進典型,組建“先鋒模范宣講團”。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遠程教育站點,深入村社、機關、企業開展“榜樣黨課”,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引導黨員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讓學習時空更“活”。依托共產黨員網、省市縣先鋒平臺,開設“黨紀學習教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等線上專欄,定期推送理論文章、政策解讀、微視頻等學習資源。創新推出“今天我來讀”等互動欄目,打造黨員教育“指尖課堂”,方便黨員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結合“紅色影視播放季”“安徽黨員大課堂”等平臺,制定黨員教育片播放計劃,設置“周推薦”專欄,持續拓寬教育輻射范圍。
聚焦陣地建設,以“小服務”傳遞“大能量”,讓教育成效“深入人心”。以陣地建設為抓手,打破“課堂講授”單一模式,推動黨員教育從“室內”走向“一線”、從“理論”落到“實踐”。讓教育“活”起來。深挖鄉村振興、紅色傳承、傳統文化、生態保護等領域特色資源,精心打造23個主題鮮明的現場教學點,串聯形成5條要素齊全的研學路線。秉持“現場即課堂、工作即教材”理念,組織黨員走進田間地頭、項目一線,實地學習鄉村產業培育、基層治理創新的鮮活經驗。變“講師臺上講”為“黨員自主看、主動學”,變“被動引導思考”為“結合實踐深思考”,讓黨員在沉浸式體驗中掌握實操方法,實現“學思用”深度融合。讓資源“聚”起來。遵循“資源整合、一地多用、共建共享”原則,統籌鎮村學用示范基地、黨群服務中心、基層調解室、人才驛站等現有資源,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政策咨詢、農技示范、調解體驗等綜合服務。依托學習型組織,常態化開展“聯學聯建”“苦學一百天 崗位大練兵”等活動,鼓勵黨員交流研討、分享經驗,以場所共享帶動師資、經驗等資源互通,避免資源閑置浪費,最大化釋放黨員教育效能。讓成果“實”起來。圍繞人居環境、鄉村振興、便民服務等群眾關切,創新“一句話承諾”機制,引導黨員每年許下切實可行的民生承諾,通過“年初亮諾、年中踐諾、年底評諾”倒逼責任落實。以“紅色星期五”為載體深化“聯點共建”,組建100余支特色志愿服務隊,組織黨員下沉村(社區)開展防汛救災、環境整治、健康義診、政策宣講等活動200余次,服務群眾近萬人次,在為民辦實事中彰顯黨員教育成效,讓教育培訓既有“溫度”更有“力度”。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