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慶潛山市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稟賦,通過建強紅色陣地、講好紅色故事、激活紅色動能,將靜態的紅色資源轉化為鮮活的黨性教材,推動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深耕紅色沃土,繪亮紅色圖譜,讓紅色陣地“亮”起來。聯合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等部門,通過查閱檔案資料、走訪烈士后代、公開征集等方式,發動各鄉鎮摸清本地黨的重要機構舊址、重要人物故居、重要事件遺址等紅色資源,梳理摸清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處,發掘革命遺址335處。整合各類紅色項目資金,對全市紅色基地、紅色舊居等進行系統性修繕,同步編撰場館簡介與紅色故事集,讓黨員就近可學、有地可教。以紅源潛山革命歷史陳列館、余大化故居、皖西工委辦公舊址為核心,重點打造省級紅色教育基地、安慶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紅色現場教學點。立足資源分布與黨員教育需求,精心設計紅色教育精品線路,將潛山烈士陵園、水吼嶺戰斗遺址、五廟黨小組舊址等紅色教育基地串點成線,打造“崢嶸歲月紅源尋根”、“紅色星火初心溯源”、“孝義廉風家國傳承”、“巍巍豐碑使命接力”4條紅色研學線路,為不同領域黨員教育培訓提供多樣選擇。拍攝《紅色沃土育新苗》、《青春映紅土使命在腳下》視頻,實現資源共享與線路串聯,構筑起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多元教育基地集群。今年來,各教學基地接待黨員干部參觀學習6萬余人次。
創新活化表達,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燃”起來。編撰紅色教材。圍繞潛山黨史事件、革命先烈、革命遺址,組織市委黨校、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等單位精干力量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編撰出版《中國共產黨潛山地方史》、《潛山紅色文化與大別山精神研究》等黨史著作,分發至基層黨組織。開發紅色作品。將最新理論、黨史故事與黃梅戲、大鼓書、三句半等藝術形式相融合,創作黃梅戲舞臺劇《新四軍母親》、《皖山魂》、紅色話本《余大化初心如磐》。其中《新四軍母親》講述英雄母親陳桂珍,冒死救護紅軍傷病員、傳遞情報信件、站崗放哨、收藏軍械等故事,先后開展公演130余場次,吸引10萬余名黨員群眾觀看。采取實景拍攝、黨史專家訪談、情景再現等形式,攝制《9年時間,12任縣委書記慷慨赴死:為革命流血何妨!》、《追尋》等系列黨史片,其中《皖西工委在潛山》入選全省精品微黨課。培優紅色師資。從革命烈士后代、抗戰老兵、黨校教師、場館講解員等群體中,遴選出綜合素質高、宣講能力突出的人員,組建“紅色講師團”,推行“現場+體驗+拓展+實訓”模式,切實提升紅色師資隊伍理論素養和講解技能。鼓勵烈士后代結合家族珍藏講述先輩故事,組織老黨員在事件發生地分享親歷感悟,以真情實感引發強烈共鳴。同時,在青年黨員中選拔培育志愿講解員,讓青春力量接續傳承紅色薪火。
推動學用相長,激活“紅色動能”,讓紅色先鋒“動”起來。賦能文旅發展。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與綠水青山、研學體驗、旅游休閑、農副產品等元素深度融合,推動“紅色文化+教育培訓+研學實踐+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水吼村、馬潭村、紅光村依托紅色資源優勢,沿旅游路線發展特色餐飲、精品民宿、竹木加工等產業,帶動村強民富。官莊村以余大化故居、官莊烈士墓為依托,建立“食、住、游、購”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產業鏈,2024年來,累計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帶動周邊群眾務工就業,部分農戶通過銷售農產品實現增收,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活力進一步釋放。深化為民服務。在農村,推行黨員承諾踐諾,建立“黨員中心戶”,打造“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模式,推動黨員參加政策宣講、人居環境整治、矛盾調解、防汛救災等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黨員認領“微心愿”600余個,解決群眾實際困難1100余件。在城市,打造“潛心潛意”基層治理黨建品牌,結合“雙聯系雙報到雙服務”“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1800余名在職黨員下沉一線,開展理論宣講、文明創建、糾紛調處、信息采集、森林防火等各類志愿服務,將暖心服務送到居民身邊。助推惠企便民。錨定“工業強市”戰略,建立“潛心辦”企業服務日,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黨員示范崗”、“局長坐班”、“營商環境體驗員”,通過靠前服務、優化流程,讓企業心無旁騖抓發展。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