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我的家鄉面貌煥然一新。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人,我們有幸見證并參與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歷程,我們由衷地點贊偉大的祖國,致敬偉大的時代!
說起農村,泥濘的鄉間小道、低矮的土坯房子……回想小時候,家鄉還有仿佛歷經百年滄桑的土墻。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農村的縮影,底子很薄。
1997年,我第一次走出家鄉,去中國東部最繁華的都市上海學習。當時的家鄉非常封閉,我對外知之甚少。當年的一個傍晚,我乘坐大巴回家。由于沒有燈光,夜晚的故鄉黑漆漆的。弟弟用一輛三輪摩托車載著我沿著坑坑洼洼的鄉間公路,前往家鄉所在的村莊。村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能看到星星點點的亮光。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的面貌一天天發生著變化。
2018年,我再次回到故鄉。小洋樓鱗次櫛比,商場、超市遍及小鎮。古老的土墻都去哪了?家鄉的巨變讓我浮想聯翩。走出村莊,是一條平直的鄉間公路。各種品牌和型號的汽車令人目不暇接。已經申報成為國家試點公園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池杉搖曳,百鳥紛飛,景色醉人。精致的千畝荷園、林蔭小道、生態廣場,又為公園增添了一抹亮色。這里有著讓人愜意無比并陶醉其間的詩與遠方。
鄉村興,則國家興。家鄉正在著手打造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充滿活力。可貴的是,當地的人們正努力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特色經濟、促進鄉村振興,與建設美麗田園、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其生態環保的情懷,理念之新、觀念之變,著實令我為之驚嘆!
此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家鄉:農貿市場隨處可見,從前國營商店門前長長的隊伍消失了,農產品數量豐富,品種多樣,以前很少見到的蔬菜水果等,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人們穿著的服裝不再是“藍色的海洋”,款式和色彩都更加豐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處處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氛圍。
如今,國家朝著繁榮富強的方向穩步邁進。村莊越來越漂亮,民眾文化程度越來越高,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城里人開始返回鄉村居住。可以想見,改革開放是克服了多少困難,才一步步在各個地區、各行各業及至農村全面鋪開,并逐漸改變了整個國家的面貌。
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回想過去那些年,我們住在院落里,村莊不大,鄰里卻不少,小伙伴們聚在村子里一起玩耍,從屋檐仰望那片藍藍的天空,那是我們的少年錦時。而如今,姑娘們的打扮靚麗時尚,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的標配。小伙伴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一部分人買了汽車,不少人家的孩子上了重點大學,在他們臉上總能看見幸福的微笑。
時間是最忠實的史官,它客觀地記錄了短短40年間,神州大地上發生的巨變。四十年,家鄉從小伙伴們少年時期最渴望的填飽肚子,到成家立業時的自行車、縫紉機;從電視機里動畫片、玩具槍、電子琴陪伴的童年到電腦、智能手機相伴求學的青年,再到而今“手機、支付寶、網上購物”填滿我們日常生活的2018,每一年都在發生著質的改變,每一次改變都折射出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生活的美好變化。
從1978年到現在,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時光荏苒,年華如歌。一個偉大的決定,孕育了如今日新月異的中國。轉眼間,四十年過去了,歷史將那段轟轟烈烈的往事,定格成你我的集體記憶。4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然而對于中國而言,歷史的巨變已悄然發生,家鄉村莊的悠然自得依然存在,但一塊塊平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是更便捷、更時尚的現代生活。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