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剪刀、一把梳子、一塊圍布……她們平均年齡67歲,自掏腰包購置專業理發工具,組建愛心理發小分隊,心系社區孤寡殘疾老人理發難題,踏上公益理發之路。這支由汪衛華、翟胡蘭、奚愛蓮、劉電云組成的“銀發天團”,就是活躍在蕪湖市旭日天都社區的銀輝愛心理發小分隊。
為了延續愛心
她們成立公益理發小分隊
近日,在旭日天都社區為老服務中心,汪衛華、翟胡蘭、奚愛蓮、劉電云正在為老人們進行免費理發服務。十多位老人在旁邊耐心等待。“我找她們理發好幾次了。她們理發技術真不錯,大家覺得比理發店里理得還要好。”何老告訴記者說。
汪衛華今年76歲,以前在蕪湖鐵路系統上班,是一位有著五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談到當初為什么成立理發小分隊?汪衛華說:“我的第二次生命是社區里的好朋友、好鄰居給的,我后來想著要延續愛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社區里特殊老人多,我就牽頭成立了理發小分隊。”
汪衛華說,她是銅陵人,老伴是浙江人,退休后去北京帶孫子,2019年才回到蕪湖。在這里沒有什么親戚朋友,唯一的兒子一直在北京。她是重度抑郁癥患者,在蕪湖四院住院期間,翟胡蘭和十幾個社區里的鄰居和朋友輪流陪伴著她、照顧著她。“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社區里。”汪衛華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初成立理發小分隊太正確了。這6年來的義工生活,也幫助我治療了病癥。我有一個圈子,都是抑郁癥患者。我經常拿我的親身經歷鼓勵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大家庭。”
理發小分隊的第二個隊員是73歲的翟胡蘭,她曾經在鐵路上做過工程,扛過樓板。“有些老人往往因為疾病原因不能下床或者不能出門,我和汪隊長當時一合計,覺得先由我們兩個組隊,上門為他們服務。”翟胡蘭說。
翟胡蘭年輕時就自學過理發,主要是為孩子理發。“孩子也不需要什么特別的發型,一直理到他上大學。后來,有鄰居主動找到我理發,我們邊理發邊聊天,排解了寂寞,拉近了距離。這幾年做義工,我和汪隊長把日子安排得滿滿的。我們既是老鄰居,又是好戰友,一起做事,更加深了我們的友情。”
為了讓愛心接力
她們主動加入理發小分隊
汪衛華和翟胡蘭后來發現,僅憑她們兩個老太太的力量,根本就滿足不了實際需求。正在為難時,2023年,奚愛蓮、劉電云主動加入到理發小分隊。“她們的加入,不僅壯大了理發小分隊的力量,更是讓這份愛心接力下去。”汪衛華和翟胡蘭說。
談到當初加入理發小分隊的原因,今年63歲的奚愛蓮認為,做義工做善事,等于在為下一代積福,此外,出去做義工也是一種運動,就像鍛煉身體一樣。“我把孫子送去上學后,其余的時間都是自己的。我現在的生活充滿節奏感,干什么都是一身勁,忙忙碌碌,這樣就不會總待在家里玩手機、刷視頻。”奚愛蓮說。
劉電云在4個隊員中年紀最小,但今年也有56歲了。“退休后的一段時間,我無所事事,特別失落。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說社區有個理發小分隊,就主動找到她們加入了。”劉電云說。
劉電云和翟胡蘭的理發經歷相似,一直幫家人理發,具備一定的理發基礎,理發小分隊的志愿服務正好適合她。兩個老大姐有時不方便出門,就由歲數小點的她和奚愛蓮去上門服務。“我現在很開心,精神上很滿足。給人理發算是一件小事,但可以給予他們溫暖。”
六年來,銀輝愛心理發小分隊堅持開展定期或不定期上門理發服務。隊員們穿梭在社區樓棟間,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貼心服務,讓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容光煥發。此外,她們還積極走進社區廣場,擺起簡易“理發攤”,為更多社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
“不少老人見到我們時,臉上都綻放著孩童般的笑容。他們的期盼與不舍,是對理發小分隊的最高褒獎,也是這支隊伍堅守的最大動力。”汪衛華說。
汪衛華、翟胡蘭、奚愛蓮、劉電云她們幾年如一日的堅守,使銀輝愛心理發小分隊已然成為社區里最美的夕陽紅。她們以點點微光匯聚成溫暖星河,照亮他人生活,也溫暖著整個社區。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