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成果由誰共享的根本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必須堅持把人民利益作為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刻把握其理論邏輯、歷史脈絡與實踐要求。
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內在融通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進行創新性發展。在長期奮斗中,我們黨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對這一唯物史觀的生動表達,既延續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理論內核,又立足發展實際深化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認識。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為價值原點,強調發展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過程要依靠人、發展的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涵蓋了物質富裕、政治參與、精神富足、社會公正、生態宜居等多維度目標,旨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不僅在理念上重申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而且通過國家治理體系和公共政策安排,將其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科學指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的時代表達。無論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施政理念,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相契合。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立足治國理政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內在融通。
總結黨百余年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是總結黨的百余年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歷史,也是一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歷史。我們黨始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將堅持人民至上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明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解決溫飽到邁向小康,黨始終緊扣人民需要推動發展,為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厚植了根基、積累了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研判國際國內大勢,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敏銳洞察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在新時代抓經濟、謀發展、促改革提供了依據。我們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人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綜合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健全;持續鞏固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及時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得到廣泛實踐,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日益堅定。新時代的奮斗歷程雄辯地證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力量源泉。
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將其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一方面,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既創造物質財富,又創造精神財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一是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謀劃發展中長期規劃、重大政策設計、重大項目布局過程中,時刻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精準發力,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以穩定就業筑牢民生之本;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牢牢兜住民生底線;瞄準教育、醫療、養老、托育、住房等方面的短板,靶向施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同時,構筑更加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撐,必須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多層次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求為導向,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二是充分激發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人民群眾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高度重視基層實踐,鼓勵地方、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及時總結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深化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參與國家和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管理水平,堅持“投資于人”,著力彌合知識鴻溝、技能鴻溝,推動職業煥新迭代與人的發展提升同步,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將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轉化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內蘊著效率與公平、發展與共享的有機統一。在實踐中,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需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以制度創新打破城鄉二元壁壘,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資源,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規劃布局,推動農業規模化以及全鏈條升級,引導適配產業向縣域轉移,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特別是要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吸引人才返鄉就近就地就業創業。需兜住兜準兜牢基本民生底線,加大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強對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服務保障。
(作者:劉力 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