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去年以來,安徽加快建設山水秀美的生態強省,持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保護生態,生態也會回饋。去年,全省空氣質量主要指標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首次突破90%,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三、長三角第一。森林覆蓋率30.22%,貢獻了占長三角森林面積三分之一的“安徽綠”。
綜合治理,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深入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長江流經我國多個行政區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字是要訣,需要牢固樹立系統治理思維,凝聚多元主體多維合力。”全國政協委員陶儀聲認為,長江流域各省(市)要緊盯交叉地帶治理難等問題,打破行政壁壘,進一步探索跨部門、跨區域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她建議,優化升級智慧監控系統,構建數據共享互通平臺,及時發布流域水文、環境質量、工程項目運行等環境信息,提升聯合執法監督力度與司法協作的系統性、協同性。
全國人大代表陳紅楓表示,推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要緊扣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在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范、減污降碳協同等方面加強科技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極為流域綜合治理、細顆粒物與臭氧協同控制、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控等重要任務提供技術支撐。
“要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國政協委員穆可發認為,要加快補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上的短板。他通過調研發現,目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職責不清、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因此建議,理順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部門的監督與管理職責,形成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治理責任體系;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優先納入鄉村建設項目庫,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對完成治理的行政村適當獎補,助力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保護修復,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
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報告提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作為一名扎根黃山之巔的基層人大代表,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春說,當前,黃山市正積極實施以黃山風景名勝區為內核的黃山自然保護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體系工程,以維護世界遺產、生態資源安全為重點,聚焦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的自然災害,突出加強生態保護重大項目建設,奮力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
全國人大代表丁德芬長期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入選“2023年全國百名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安徽省是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如今,各地通過健全法規政策、加大監管力度等措施,濕地保護修復取得可喜成績。”丁德芬說,以池州升金湖保護為例,近年來池州市通過切實加強升金湖濕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狠抓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治,持續加大生態修復力度,升金湖保護區濕地面積和濕地功能迅速恢復,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要把濕地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制度建設,科學編制濕地保護規劃,強化濕地保護修復與合理開發利用。”她說。
口袋公園是城市的風景。“拆違建綠、利用邊角空間打造精致而美麗的口袋公園,正在成為城市品質升級的新選擇。”全國人大代表李楊說,近年來,為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蕪湖市以聚焦市民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掘城市“金角銀邊”,打造具有蕪湖特色的“蕪小園”口袋公園品牌,贏得了各方贊譽。“‘三分建設,七分管養’。建議相關部門遵循‘見縫插綠、因地制宜、提升品質、經濟實用’的基本原則,合理配置景觀設施,堅持建管并重,讓口袋公園保持‘高顏值’。”
低碳發展,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空氣、河流、土壤等方面,但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綠色低碳發展是治本之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全國政協委員聶磊看來,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有直面市場競爭和善于應用轉化等優勢,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他建議,建立完善民營企業綠色發展激勵機制,通過發揮綠色稅收杠桿調節作用等方式,引導企業落實節能減排主體責任;加大對民營企業購置環保治理設備的補貼力度,引導民營企業向“綠”而行、循“綠”轉型。
“好生態為我們帶來了好日子!”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說,池州市貴池區霄坑村是地處皖南山區的一個偏遠村莊。近年來,村里依靠茶旅融合、紅旅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在產業發展中不斷轉型升級。他建議,各地應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優先位置,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依托當地特色,將農業產業和休閑產業、鄉村旅游相結合,讓生態“好顏值”催生“高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錢家盛建議,加大力度支持大別山革命老區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沿江、沿淮濕地與江河源頭集水區等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在此基礎上,加快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和價值評價機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保護補償和價值實現保障機制,鼓勵長三角地區合作發展生態旅游,提升生態“含綠量”,贏得發展“含金量”。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