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重要江河湖庫系統治理和生態保護。作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近年來,巢湖流域水質呈向好態勢,今年1月至10月,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均值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連續五年環湖沿岸無藍藻聚集、無明顯異味。鳥類數量和種類不斷刷新監測紀錄,面積達100平方千米的環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巢湖名片越擦越亮。
11月14日,晨光熹微,在位于廬江縣東南的黃陂湖濕地,成群的白骨頂在湖面轉悠、覓食,嬉戲打鬧。
黃陂湖濕地是巢湖流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巢湖支流西河的上游關鍵水源地,黃陂湖濕地對于保障巢湖西南部入湖的水質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是巢湖流域重要的鳥類家園,候鳥的數量直接體現著巢湖流域的生態。
“黑水雞這邊有2只,赤膀鴨30只……”巢湖生物資源調查鳥類專家虞磊正在用望遠鏡觀測鳥類活動情況,一旁的記錄員立馬將數字記錄在筆記本上。
在巢湖流域,這樣的監測,虞磊團隊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在鳥類遷徙的幾個重要時期,像夏季繁殖期、越冬期等會加大監測次數。
“鳥類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是衡量湖泊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指標,巢湖流域處于鳥類遷徙通道上,鳥類飛過并不稀奇,當成群結隊的鳥類停留下來,越來越多的鳥類選擇這里,證明巢湖流域的生態質量越來越好。”虞磊說。
2021年底,虞磊發現十八聯圩濕地出現了十幾只小天鵝過冬。到了2024年底,十八聯圩小天鵝數量已有九百多只,同樣在馬尾河附近、肥西嚴店的巢湖湖面,大群的小天鵝在此棲息,整個巢湖流域的小天鵝數量有兩千只左右。
“今年11月13日,小天鵝又到巢湖來了!”令虞磊驚喜的是,這三年的觀測中,有十三種一級鳥類在巢湖棲息過冬,像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已經是巢湖的常客,珍稀鳥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更加證明巢湖治理成效越來越顯著。
“有藍藻水華的污染水域,候鳥是不愿來的。”安徽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田勝尼告訴記者,“像我們今天觀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鵜鶘,包括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對水質的要求極高,水質好它才會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
巢湖岸線170多公里,湖面面積近8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達1.35萬平方公里。跨越5個市17個縣(市、區),不能“就湖治湖”,在控源截污、生態清淤、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治巢”措施綜合推進的同時,需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體協同的全流域治理。
為應對巢湖流域綜合治理,2011年,省巢湖管理局應運而生。2021年為進一步理順巢湖管理體制,合肥市環湖辦治湖項目管理職能整體劃入省巢湖管理局,實現一個機構統一行使巢湖流域綜合治理和綜合管理職責。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巢湖大大小小的支流有30多條,以前的巢湖治理面臨多發共管現象。比方說支流污染問題,存在多部門職責交叉,各管各的,難以形成快速響應處理機制。”省巢湖管理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皖生說,“現在通過巢湖管理局統一調配人力、物力、財力,形成統一有力的指揮體系,并且建立聯合監督機制,以協作區方式有效避免‘九龍治水’的混亂局面。”
治理巢湖,不僅是把污染清出去,更要將資源用起來。“主要河流入湖口、巢湖西半湖區總磷含量過高區域的淤泥,清理出來可以構筑湖濱帶狀濕地,種植水生植物,恢復湖區植被的同時還為鳥類提供食物。”省巢湖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探索底泥應用場景,不斷推進湖濱帶狀濕地建設。
面向“十五五”,省巢湖管理局將推進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以“四源同治”為路徑著力削減流域污染物總量,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通過河湖生態清淤、建立藍藻水華防控體系等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優化流域水資源配置,強化科技賦能作用,健全完善巢湖綜合治理聯合監督紀檢監察工作協作運行機制,統籌發展與保護,推進美麗河湖、幸福河湖建設,將各項工作落地落實,打造城湖共生新名片。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