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寨縣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探索實施黨建引領村組“多網合一”治理模式,著力破解多網疊加、資源分散、治理低下等問題,推動資源、服務、治理下沉村組一線網格,變“千條線穿入一根針”為“千根繩擰成一股繩”,推動形成“多網合一”的治理新格局,激發基層治理新效能。
堅持應整盡整,推動一網統攬。“科學”整網。落實“精簡實用、因村制宜、便于管理”要求,以村民小組為基礎單元,綜合考慮村民小組地域范圍、村民居住形態、村莊建設布局等因素,將黨小組、村民小組、鄉村振興、綜合治理等15類基層網格進行科學整合,不搞“一刀切”,對原有的4383個村民小組合理劃分為2259個綜合網格,做到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實現以網定組、網組合一、一網多用。“精準”整人。堅持“群眾公認、人崗相適”原則,組織動員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選拔責任心強、熟悉村情民情、善于做群眾工作、在當地有威望的同志擔任綜合網格員,綜合網格員原則上由黨小組長(村民小組長)兼任,實現黨管網格、人網相適。“實用”整事。按照“職責清晰、簡便實用”原則,制定《金寨縣組級綜合網格員職責》,對原有各類網格承擔的工作職責進行綜合研判、優化整合,明確信息收集反饋、村級事務調解服務、政策法規宣傳等5類19項基本職責。同時,明確鄉鎮、村不得將應由村干部承擔的具體職責轉嫁給綜合網格員,不得替代有關行政部門承擔監督管理責任,縣直各單位不得擅自向綜合網格員下派任務清單以外的工作任務。
堅持機制賦能,激活內生動力。優化工作推進機制。將村組網格管理納入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議事協調機制,由縣委組織部、縣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定期召集職能部門進行聯席協商,動態調整優化政策。對縣直部門確需由新增網格設置、職責任務調整需求的,按照“一事一議”原則,調整、優化和更新職責清單;對不再適宜由網格承擔的,按程序退出。健全能力培養機制。各鄉鎮建立鎮村干部聯系網格員制度,依托鄉鎮黨校制定組級網格員培訓計劃,每年至少對綜合網格員開展1次政策理論學習輔導、工作技能培訓指導、群眾矛盾糾紛調處等輪訓,提升綜合服務效能。2024年以來各鄉鎮共舉辦網格員培訓班30余期,培訓網格員2000余人次。構建議事協商機制。各村黨組織積極順應網格化管理要求,積極暢通議事渠道,采取邀請綜合網格員列席村“兩委”工作例會,通過綜合網格員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工作。同時,將群眾自主協商和網格化管理有效結合起來,通過紅色評議站、村民板凳會等議事載體,對群眾關注度高、涉及面廣的民生焦點、矛盾問題等,做到提前介入,積極化解。強化考核獎懲機制。采取季度評議、年度總評方式,對綜合網格員履職情況進行評價,并按照20%比例評選優秀網格員,優先列為黨員發展對象、納入村級后備力量、“兩代表一委員”等推薦人選,切實增強綜合網格員的榮譽感和獲得感。對考核結果“較差”、經村“兩委”評議不合格的綜合網格員,報請鄉鎮黨委同意后予以調整,實行動態管理。
堅持協同共治,提升治理效能。當好矛盾信息“排查員”。充分發揮綜合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在“張家長李家短”中敏銳捕捉風險隱患,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精準發掘群眾需求,充分發揮“前哨探頭”作用,對網格內的矛盾糾紛、群眾訴求、安全隱患等信息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反饋,為鄉村第一時間處置贏得先機,變鄉村“末梢”為治理“前哨”。2024年以來,綜合網格員收集上報信息1.4萬余條,協助化解矛盾糾紛687件、化解率98.7%。當好為民服務“代辦員”。建立“紅色評議站—綜合網格員—志愿者隊伍”服務平臺,將2257名社會志愿服務人員納入綜合網格員統一管理,依托村級“紅色評議站”開展事務代辦、慰問幫扶等志愿服務。2024年以來,累計征集群眾“微心愿”3100余條,開展政策“微宣講”710余場,實現村民“微代辦”2600余件。當好文明鄉風“宣傳員”。組織綜合網格員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振興夜校、農家書屋、愛心超市等,搭建村民“家門口服務陣地”,通過主持召開村民“板凳會”、議事“懇談會”、鄉風“評議會”,當好文明新風的“宣傳員”,切實把黨的政策“好聲音”傳遞到百姓身邊,有效凝聚建設和美鄉村共識。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