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寧國市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堅持把村干部隊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在優化隊伍結構、提升履職能力、激勵擔當作為等方面精準施策、靶向發力,著力打造出一支能力強、作風實的村干部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全方位精致“選”,優化隊伍結構,蓄好村干部隊伍源頭活水。寧國市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職業界限選賢任能。優化選拔渠道。聚焦村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要求,進一步擴大選人視野,通過從優秀黨員、致富能手中“挑”,從返鄉創業青年中“選”,從外出務工經商能人中“請”,黨員群眾“推”等方式,著眼為村級班子儲備人才,不斷優化改善村干部隊伍整體結構。嚴格選拔標準。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深入走訪調研,采取“市級統籌、鄉鎮抓總、村級落實”推進機制,全方位了解村級后備干部人選的思想狀況、能力素質、村情民意等,綜合分析研判,優中選優,培育儲備一批政治素質高、群眾口碑好、干事能力強、服務意識好、發展潛力大、隊伍結構優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市委組織部每季度會同紀委監委、政法委、民政局等部門,對村干部及村級后備力量進行“政治體檢”,確保村干部隊伍政治過硬。嚴格任職資格把關,堅決將不符合條件人選排除在外。優化隊伍結構。聚焦村干部年齡結構、學歷、工作需要等考量配強班子,對村“兩委”班子實行動態管理,優進劣出,及時將新發現的好苗子補充進來,將不適應的人員調整出去,使村干部隊伍在保持常量的基礎上,穩步實現“量質雙升”。
全周期精細“育”,提升履職能力,提升村干部隊伍綜合素質。堅持把教育培訓作為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的有效抓手,通過集中輔導、研討交流等形式,不斷強化學習培訓。理論學習強基礎。切實發揮市委黨校主陣地作用,圍繞鄉村振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重點項目建設、法律法規等重點內容,舉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集中輪訓、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村“兩委”班子成員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等專題班次。導師幫帶提能力。建立村級后備干部結對幫扶機制,由鄉鎮包村領導、駐村干部、村黨組織書記擔任導師,通過工作中帶、業務上講、問題前幫等多種方式,推動村干部快速成長,挺膺擔當。同時立足村干部發展需求,提供“點單式”服務,市級邀請專家學者、致富能手、“土專家”、“田秀才”組建幫扶團隊,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業務提升強履職。以“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為原則,聚焦補齊村干部能力短板,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在全市組織開展村干部培訓課程及教學素材征集工作,進一步提高村干部教育培訓針對性、實效性。市鄉(鎮)兩級開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擂臺大比武”活動,通過上臺述發展思路、曬工作業績、談鄉村變化、話下步打算,實地看產業發展相似、資源稟賦相近、發展匹配度高的先進村,幫助基層黨組織書記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認清不足差距,找準努力方向,堅定推動鄉村振興的信心。云端課堂隨時學。依托先鋒系列平臺等載體,宣傳黨內政策法規和最新理論知識,同時組織村干部觀看蔬果、茶葉種植、病蟲害防治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片,切實提升村干部致富帶富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常學常新。
全過程精準“管”,激勵擔當作為,激發村干部隊伍干事動能。牢固樹立重實干、重實績、重實效的工作導向,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強化考核監督。全面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市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明確村干部職能權限、作風要求、行為規范,完善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進一步厘清用權“邊界”、規范辦事流程,提升村干部隊伍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平時考核、季度考核、年終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體系,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和村黨組織書記績效工資掛鉤,進一步激勵村干部擔當的行動自覺。認真組織開展村黨組織書記適崗性綜合研判和村干部年度述職評議考核工作,會同鄉鎮(街道)黨(工)委通過召開分析研判會議,梳理收集信息資料,對村干部履職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并適時跟蹤督查,切實推進村干部履職盡責。加強待遇保障。完善待遇保障體系,建立村干部報酬動態增長機制,落實村干部“基本報酬+績效補貼”的結構性待遇保障政策,同時完善村干部養老、醫療、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補助制度,幫助村干部解決“后顧之憂”。暢通發展渠道。出臺《關于進一步激勵村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若干意見》,全面落實“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關懷”的四位一體激勵關愛“硬舉措”,不斷提升村干部職業榮譽感,促進村干部進一步擔當作為。探索開展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掛任鄉鎮(街道)黨(工)委委員和面向優秀村(社區)“兩委”干部定向招考鄉鎮(街道)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工作,不斷擴寬村干部上升渠道。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