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濉溪縣堅持將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以組織創新、機制變革、服務升級為突破口,全力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多元力量協同共治、居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激活“紅色樞紐”,構建全域聯動治理體系。創新組織架構,打破區域壁壘,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樞紐,按照“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事務共商、公益共辦、難題共解”原則,整合吸納機關單位、學校、駐地企業等80余家黨組織成為成員單位,簽訂共駐共建協議,形成跨領域、跨層級的治理聯盟。堅持需求導向,建立“需求—資源—服務”三張動態清單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大黨委”聯席會議,系統梳理居民訴求與成員單位資源稟賦,精準匹配服務項目。以“雙報到雙服務”“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載體,今年以來聯動開展協商議事、政策宣講、法律援助等惠民活動100余場次,實現資源在基層整合、服務在基層落地。
賦能“神經末梢”,創新精準響應治理機制。深化議事協商,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打造“居民議事廳”平臺,常態化組織居民代表參與社區重大事項討論,推動“居民事居民定”。創新“樓棟微治理”模式,按照“一樓棟一群一專員”標準建立全覆蓋微信群,社區專員實時響應居民訴求,形成“線上提議、線下解決”的快速響應閉環。打造“紅色物業”融合體,推行物業與社區黨組織“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建立物業企業、業委會、社區黨組織三方聯席會議制度。在15個社區試點設立居委會、物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合署辦公點,實現訴求“一門受理、協同處置”,推動物業服務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網格。
煥新“服務生態”,激發多元參與治理動能。培育治理生力軍,重點孵化“黨委110志愿者服務隊”“夕陽紅志愿服務隊”“紅色故事茶話會”等特色自治組織,聚焦鄰里互助、家庭教育、健康管理等高頻需求,找準為居民群眾服務的切入點、著力點和落腳點,提供專業化、常態化服務。建立志愿者積分激勵機制,吸引2300余名居民常態化參與社區服務。構建智慧服務場景,開展“智慧社區”試點建設,開發集事件上報、進度跟蹤、效果評價于一體的數字治理平臺,聯動“紅色物業”體系實現群眾訴求15分鐘響應、48小時辦結。整合養老助餐、托幼服務等數據資源,精準推送惠民政策,讓“數據跑路”替代“群眾跑腿”。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