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光武鎮法庭轄區與河南省的沈丘縣、鄲城縣接壤,服務6個鄉鎮(園區),52個村居。在這片皖西北大地的田間地頭、村頭巷尾,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由2名員額法官、2名助理、2名書記員組成的基層司法隊伍,拎著小板凳走進群眾,傾聽家長里短,記錄矛盾焦點,用當地方言釋法說理。這是界首市人民法院光武法庭自創的“小板凳工作法”,他們扎根這片熱土,用一張小板凳架起了司法為民的“連心橋”。
小板凳上的治理智慧
光武鎮因“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趕在此興武”而得名,古鎮上,“板凳議事”的鄉土傳統早已融入血脈。農閑時村民圍坐樹下議農事、解心結的場景,啟發了光武法庭的法官們:能不能把法庭搬到群眾的“小板凳”上?于是,5個“小板凳法官流動工作站”悄然設立,每個工作站由“1名法官+1名書記員+1名調解員”隨機組成,帶著板凳走村入戶,將矛盾排查、聯動調解、法治宣傳等六大職能融為一體。
“法官坐板凳,群眾敞心扉?!痹诠馕浞ㄍネラL王海燕眼中,小板凳是破除司法距離感的“神器”。2024年以來,法官們通過“板凳走訪”,與轄區派出所、司法所、綜治中心及社區、行政村聯動,排查梳理轄區大小矛盾822起,開展巡回審判30余次,現場化解168起,許多可能激化的糾紛在“拉呱”中消弭于無形。
與此同時,光武法庭探索“黨建+網格”模式,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依托該市“黨帶群建,十戶聯治”機制,把全鎮劃分為8大矛盾排查網格。每個網格配備戶長,法官定期對戶長開展“板凳培訓”——在村頭樹下擺上板凳,通過旁聽贍養糾紛庭審、模擬調解現場等方式,將戶長培養成“信息員”“宣傳員”“調解員”。2024年,戶長們主動上報矛盾線索216條,協助調解成功率達95%,形成了“小事戶長調、大事法官辦”的分層解紛格局。
在此基礎上,光武法庭與派出所、司法所、商會等建立聯動解紛的“板凳聯盟”,即“一站二會四所+”聯調機制,打造兩張解紛網:一張“訴前網”,由駐庭調解員在訴調對接室開展“委托+調解+司法確認”一站式服務,2024年成功調解267件案件;一張“訴內網”,通過繁簡分流、代表訴訟等機制縮短審理周期,家事案件當庭履行率達70%。
流動的司法課堂
針對贍養糾紛多發問題,法官選擇在當事人家門口擺開“板凳法庭”,邀請村民圍觀庭審。在王某贍養案中,法官當庭判決兒子定期支付贍養費,并組織村民討論“孝親敬老”村規民約修訂。這場庭審后,轄區17個村主動修改村規,將贍養義務量化為具體條款。2024年,光武法庭通過36場巡回審判,帶動形成“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應,家事案件收案量同比下降21%。截至2025年3月份,共為轄區培養356位“法律明白人”。
板凳上的民生答卷
針對高價彩禮、家庭暴力等問題,法庭充分發揮家事調解中的“柔性司法”,成立以庭長王海燕命名的“海燕家事調解室”,每月開展“家事月月談”——法官帶著板凳走進婦聯活動室,與婦女群眾圍坐交流。在一次關于彩禮的討論中,法官結合案例指出“天價彩禮違法”,引導23個村將彩禮上限寫入村規。
2024年至今,家事案件調撤率達61.44%,贍養糾紛調解率100%,許多家庭在法官的板凳勸說中重歸于好。
法庭建立“司法聯絡員”制度,聘請12名村干部擔任特邀調解員,每月開展“板凳培訓”。他們在司法所院子里擺上板凳,通過模擬調解、法律問答提升調解能力。2024年,法庭調解平臺成功化解216件糾紛,平均調解時長僅7天。
2025年2月,“小板凳法官流動工作站”服務基層零距離獲評為阜陽中院2024年十大亮點工作,光武法庭被評為界首市2024年“巾幗文明崗”先進集體。
一張板凳,承載著學習“楓橋經驗”和“六尺巷工作法”的生動實踐。從光武鎮塑料產業園區到田間地頭,光武法庭干警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糾紛,把“楓橋經驗”和“六尺巷工作法”的種子撒播到阡陌原野,融匯到百姓心田,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人民法庭服務基層治理的答卷。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