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郎溪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基層干部隊伍建設長遠需要,深入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春筍成材”計劃,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
拓寬源頭活水,精耕細作“選好苗”,筑牢后備力量“蓄水池”。堅持放眼各領域、廣開進賢路,多措并舉拓寬選拔渠道,確保后備力量源頭充足、質量優良。明確標準“精準選”。突出政治標準,嚴格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要求,健全資格審查和政治考察機制,對選拔對象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行、能力潛力和群眾基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近距離考察,堅決把好政治關、能力關、作風關。注重從源頭上優化結構,明確優先從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社會工作專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中選拔。多元渠道“廣泛選”。積極探索“內挖外引”相結合,一方面對本地優秀人才進行“拉網式”梳理,建立信息庫,由鄉鎮和村黨組織書記帶頭聯系動員;另一方面深化“青雁回廊”行動,加強情感聯絡和政策吸引,鼓勵引導有能力、有情懷的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回村任職。采取“三推兩試一察”(村級組織推薦、黨員群眾代表推薦、個人自我推薦,考試、面試,組織考察)方式,規范后備力量選拔程序,確保選拔過程公開公平公正。動態建庫“規范選”。縣鎮分級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人才庫。截至目前,全縣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190余人,平均年齡持續優化,大專以上學歷占比顯著提高,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升,為村級帶頭人隊伍儲備豐富的“源頭活水”。
實施精準滴灌,系統賦能“育好苗”,鍛造素質過硬“成長鏈”。針對后備力量個體差異和成長規律,堅持“缺什么補什么”,實施“精準滴灌”式培養,加速其成長成熟。加強教育培訓。將后備力量培訓納入全縣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依托黨校主陣地,圍繞基層黨建、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群眾工作、應急處理等重點內容,每年組織不少于5天的集中培訓。創新培訓方式,采取專題輔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組織引導后備力量參加學歷教育,進一步提升學歷層次、優化知識結構。推行導師幫帶。全面推行“導師制”培養模式,遴選鎮(街道)領導班子成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離任干部、產業帶頭人等組成導師團,與后備力量“結對子”,通過“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進行思想引導、業務指導、作風傳導,通過“手把手”教方法、“面對面”傳經驗,幫助后備力量快速熟悉農村工作、掌握群眾工作方法、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實戰練兵。堅持在干中學、在學中干,組織后備力量赴江浙先發地區實地觀摩,開闊視野、啟發思路。遵循“量才適配、人事相宜”原則,結合后備力量的專業背景、性格特點、能力特長和村莊發展實際需要,安排其參與村級發展規劃、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建設、征地拆遷、矛盾糾紛調解、人居環境整治等重要任務,在實踐實戰中增長才干、提升本領,在具體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逐步完成從“后備”到“主力”的轉變。
健全管用機制,嚴管厚愛“用好苗”,營造健康成長“生態林”。堅持“培養是為了使用,使用是最好的培養”理念,建立健全科學規范、動態高效的管理機制,創造條件讓后備力量盡早參與工作、發揮作用。規范紀實管理。按照“一人一表、一村一賬、一鎮一庫”的要求,為每名后備力量建立詳細的信息檔案和培養臺賬,全程記錄其基本信息、學習培訓、實踐鍛煉、考核評議、優缺點等情況,實現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談心談話制度,鎮(街道)黨(工)委每半年與后備力量進行一次座談,村黨組織經常性聯系,及時掌握其思想動態、工作情況和實際困難,幫助解決問題。實行動態調整。堅持“能進能出、優勝劣汰”原則,對后備力量庫進行周期性更新。對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予以表彰獎勵或優先使用;對工作不力、作風不實、意愿不強、群眾意見大或出現不適宜情形的,及時清出,確保后備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活力。截至目前,已將5名不符合要求的后備力量調整出庫。及時提拔使用。建立健全后備力量適時使用機制,對在實踐鍛煉中表現突出、條件成熟、群眾公認的后備力量,在村“兩委”班子出現空缺時,優先推薦選拔進入班子,適時推薦為村黨組織書記候選人。近年來,已累計從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中成功推選村“兩委”干部13名,其中已擔任村黨組織書記4人,有效改善了班子結構,激發村干部隊伍活力。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