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安市葉集區堅持高位謀劃、系統推進,聚焦機制體制建設、教學資源整合、學用成果轉化等關鍵因素,將鄉鎮黨校作為強化理論武裝“最后一公里”和提升基層黨員能力素質的關鍵平臺,持續推動黨員教育工作提質增效。
健全機制體制,筑牢黨校運行“壓艙石”。強化組織引領,建立由鄉鎮(街)黨(工)委書記任校長、分管副書記具體負責、組織委員牽頭落實的領導機制,將黨校工作納入黨委整體部署和黨建述職評議,形成“黨委抓總、書記主責、各方協同”工作格局。完善教學管理,制定涵蓋教學計劃、課程審核、師資管理、學員考核、質量評估的全流程制度,推行“黨員點單、組織派單、黨校接單”需求調研機制,實現課程設置與基層實踐精準對接。夯實保障基礎,將黨校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采取“專兼結合”模式,高標準建設固定教室與討論室,統籌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黨員活動室、紅色教育基地等場所,拓展“多地培訓”教學空間。
整合教學資源,做優黨員培訓“營養餐”。盤活本土資源,依托葉集紅源廣場、平崗切嶺紀念館等打造現場教學點,開展沉浸式黨性教育;邀請“田秀才”“土專家”、致富帶頭人、優秀村支書等登臺授課,用鄉音土話講述黨的創新理論實踐,分享治理經驗與實用技術;圍繞本地果嶺產業、重點項目開設實踐課程,組織學員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觀摩研討,推動理論學習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建強師資隊伍,構建“專職教師+特邀專家+黨政領導+鄉土人才”多元師資體系,聘請上級黨校教師提供理論指導,安排鄉鎮領導班子、部門負責人講解政策、傳授經驗,吸納老黨員、老干部、勞動模范等講述身邊故事,傳承優良作風。用好遠程教育平臺,打破時空限制,為基層黨員提供兼具理論深度、實踐廣度和鄉土溫度的教育資源。
促進學用轉化,打通服務發展“新路線”。在聚焦實踐導向,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矛盾調處等重點領域設置課程,搭建實踐鍛煉平臺。推行“理論學習+實踐攻堅”模式,組織村社干部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本地難點問題成立學習小組,帶著課題學、回到崗位干,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學習成效。健全跟蹤問效機制,通過定期回訪、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學員思想動態與工作實績,收集學用轉化典型案例,將解決實際問題和推動工作的成效作為衡量培訓質量的重要標準,形成“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良性循環。促進成果共享輻射,鼓勵優秀學員分享心得經驗,將個人收獲轉化為集體智慧;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組建“技術服務隊”等形式,引導參訓黨員在政策宣傳、技術推廣、志愿服務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教育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