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宣州區深耕本土紅色文化富礦,以“陣地提質、故事鑄魂、實踐賦能”為主線,創新黨員教育形式、豐富教育載體,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員教育“活教材”,推動黨員教育從“形式覆蓋”向“有效浸潤”轉變,為基層黨建強基固本注入強勁紅色力量。
深耕陣地建設,織密紅色教育“實景網絡”。緊扣“挖掘一批、保護一批、提升一批”工作思路,統籌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構建全域可感、便捷可及的紅色教育陣地體系。修繕資源強根基。聯合區委宣傳部、史志室、文旅局等部門,在尊重史實前提下,對全區紅色革命舊址開展系統性修繕。同步編撰場館簡介與紅色故事集,讓黨員就近可學、就地受教,實現紅色教育“零距離”對接。統籌布局擴覆蓋。聯動各鄉鎮街道深入摸排紅色景點、革命事跡發生地,以蔣山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宣城市烈士陵園、向陽烈士陵園為核心,重點打造省級紅色教育基地、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紅色現場教學點。通過整體規劃設計,編制宣州紅色教育“導覽圖”,方便黨員精準對接學習資源。串線成片拓路徑。結合轄區紅色資源“數量多、分布廣、影響大”特點,按“以點串線、串珠成鏈”思路,精心謀劃“重溫歷史·尋覓紅色故‘貍’”“紅色‘呂’行·暢游溪口”“一路向陽·尋找‘紅色記憶’”“水耕朱橋·追尋紅色初心”4條紅色研學線路,讓黨員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紅色底蘊。
深耕故事挖掘,解鎖黨員教育“初心密碼”。聚焦紅色資源的思想內涵與時代價值,在教材編寫、課程開發、影像創作上持續發力,讓紅色故事“活”起來、傳開來。編印紅色“活教材”。堅持實事求是、相互驗證原則,通過走訪新四軍抗戰老兵,挖掘搶救珍貴歷史資料,組織編寫《宣州烽火—新四軍在宣州》一書,系統記載新四軍及抗日武裝在宣州的戰斗歷程,既總結歷史經驗,更傳承黨的優良傳統。打造紅色“微黨課”。以本土紅色資源為核心內容,連續舉辦三屆主題“微黨課”大賽,由優秀年輕黨員干部擔任主講人,采取“賽區預賽+區級決賽”模式,以“小切口講大故事”,評選出70余部基層黨員“聽得進、記得住、有啟發”的精品微黨課,實現“以賽促講、以賽促學”。攝制紅色“系列片”。組織攝制五集宣州《紅色故事系列片》,分別講述宣城第一個黨組織書記祖晨烈士、空手奪槍的向陽烈士、宣城抗日戰爭最后一戰“東壩貍橋戰役”中于更樓巷犧牲的29名新四軍烈士、打響解放宣城第一槍白馬山戰斗中犧牲的11名解放軍烈士和宣城市烈士陵園的故事。同時,結合“中國烈士紀念日”系列活動,開展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六進”活動。截至目前,集中觀看場次1400余場,觀看人數10萬人次以上,在全社會掀起銘記英烈事跡、繼承英烈遺志、弘揚英烈精神熱潮。
深耕實踐轉化,轉化紅色教育“實干動能”。緊扣“學以致用”目標,以為民服務為落腳點,推動紅色基因轉化為干事創業、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創新載體促振興。以黨建為引領,依托呂輝村紅色文化展,聯動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三下鄉”“紅色民宿調研”“紅色記憶墻繪”等活動,探索紅色文旅助推鄉村振興路徑,近年累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30余場。建強隊伍優服務。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紅色星期五”,按黨員特長組建“紅袖章”“門鈴行動”五色志愿服務隊,聯合片區民警、婦聯、物業下沉基層網格,開展幫困慰問、環境整治等服務,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百米”。去年以來,累計組織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開展志愿服務2000余人次。立足崗位顯擔當。依托黨員“雙報到”機制,推動在職黨員進社區、企業黨員助產業、離退休黨員講黨史。推行主題黨日“1+N”模式,設立黨員先鋒崗、示范崗,劃定黨員責任區,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行動,引導黨員在基層一線踐行初心,讓紅色力量切實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