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志愿者”裴惠麗、“最佳志愿服務組織”蜀山區春語志愿服務隊、“最佳志愿服務項目”“窗簾之約”志愿服務項目……今年7月底,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發布,合肥5個先進典型從全國眾多候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斬獲獎項,展現了合肥志愿服務的深厚根基與蓬勃活力。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基層治理的鮮活力量。去年6月,合肥市啟動全市城鄉社區志愿服務提升行動,以社區為主陣地主場景,聚焦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眾實際需求,充分發揮志愿服務在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先后涌現出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39個,交出了一份既有溫度又有厚度的文明答卷。
精準破題,滿足多樣需求
“商戶凌晨進貨,到深夜收攤,孩子暑期看護是最大心病。”說起“菜場娃娃公益課堂”志愿服務項目,包河區濱湖世紀社區黨委負責人介紹,這源于2023年的一次市場巡查,當看到有一些孩子蜷縮在攤位角落寫作業時,社區便聯合合肥師范學院打造公益課堂,既解決商戶的后顧之憂,也為這些孩子提供紅色教育、科學實驗等課程,增加他們的知識。
群眾皺眉處,就是志愿服務發力點。合肥各地積極提供精準服務,惠及不同人群。
針對新就業群體,新站高新區磨店社區光明社居委聚力打造“暖新港灣”,為外賣騎手、快遞員提供歇腳點,并引導他們參與社區治理。聚焦空巢老人,包河區“食光相伴”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廚師志愿者上門烹制1600余道營養餐。圍繞城市精細化管理,“小巷管家”志愿者積極建議,參與改造老舊小區停車位1200余個。
品牌引領,激活服務動能
為提升志愿服務的精準化、專業化,合肥市出臺《新時代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辦法》,引導廣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策劃實施志愿服務項目2.1萬多個,不少優質項目逐步升級為特色品牌。
剛剛過去的暑假里,在蜀山區“五彩假日”暑托班,安醫大志愿者用動畫演示蚊蟲生命周期。廬陽區城市記憶館里,12歲的小志愿者聲情并茂地講解合肥工業史。這些生動場景背后,是合肥精心構建的“1+13+N”志愿服務品牌體系,即以市級“志同道合”品牌為統領,13個縣區品牌和N個市級示范品牌協同發力。
品牌化運作帶來顯著成效。目前,合肥全市范圍內累計開設1000多個“五彩假日”托管班,整合文明實踐陣地資源,為中小學生免費提供紅色文化、橙色安全、藍色科普、綠色生態、紫色文藝教育等托管服務。合肥藍天救援隊志愿者連續8年走進社區和學校,開設暑期防溺水和應急安全知識培訓1900余場次,服務未成年人170萬余人次。今年4月,合肥在全市推廣“窗簾之約”志愿服務項目,覆蓋1.25萬戶獨居老人,志愿者每日巡查,守護老人的幸福晚年。
機制創新,筑牢共治根基
在蜀山區西園街道,街道構建了“社區黨組織統籌、合作社專業運營、轄區單位和商戶共同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低齡老人有所為、高齡老人有所依的鄰里互助新生態。
目前,已有255名熱心居民成為鄰里志愿者,組建23支為老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探訪、送餐、理發、縫補、維修、陪同就醫等志愿服務。
多元力量共同繪就志愿服務新圖景。青年志愿者展現蓬勃朝氣,合肥師范學院連續10年共組織1.8萬余名大學生參與困境兒童托管服務。巾幗志愿者彰顯溫暖力量,“愛心媽媽”團隊結對幫扶留守兒童。銀齡志愿者發揮余熱,組建的“五老”志愿服務隊開展紅色宣講、文明勸導等活動,老教師、老專家們用豐富經驗助力社區治理。
合肥市還創新開展“鄰里守望·小小志愿者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廣大青少年也成為城市治理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講解合肥歷史時,我比考試背課文還認真。”參與城市記憶館服務的一位同學道出了小小志愿者的心聲。
積分賦能,激發志愿活力。合肥1700個城鄉社區推行積分制,以小積分激發大熱情,志愿者可在社區愛心銀行、積分超市兌換培訓課程、文創產品等,真正實現“德者有得”。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