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州市碭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及安徽省相關舉措要求,錨定“鑄魂、賦能、提質”目標,通過精準化施教、體系化保障、實效化轉化,全力打造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黨員隊伍,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紅色動能。
聚焦精準施教,構建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始終把“按需施教、因材施教”作為黨員教育核心原則,針對不同領域、群體黨員特點定制培訓“菜單”,推動教育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分級落實集中培訓。按“5年全員輪訓”要求,建立“縣級統籌+鎮級兜底+行業協同”機制。全縣每年按黨員總數20%開展集中培訓,縣級承擔5%重點對象培訓,辦好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務工作者專題班;鎮級承擔14%普通黨員培訓,覆蓋農村、社區、企業等領域;縣直各工委開展系統內專題培訓。2025年以來組織培訓班300余期,培訓黨員2.5萬余人次,確保應訓盡訓。分領域定制培訓內容。農村黨員聚焦鄉村振興,開設“酥梨種植”“集體經濟發展”等實操課;社區黨員突出基層治理,開展“老舊小區改造”“矛盾調解”培訓;企業黨員側重經營管理,組織“黨建引領企業發展”研討;新興領域黨員強化黨性,舉辦“兩新”組織專題班,實現培訓與崗位需求精準匹配。分群體創新培訓方式。組織新黨員赴孟憲琛故居、縣烈士陵園開展“政治生日”沉浸式培訓;青年黨員實施“導師幫帶+實踐鍛煉”計劃;為老年、行動不便黨員“送學上門”;為流動黨員開設“碭山先鋒”微信“指尖課堂”,推送資料180余期,破解“集中難、覆蓋難”問題。
夯實基礎保障,打造全域覆蓋教育矩陣。堅持“硬件+軟件”雙提升,構建“陣地、師資、課程、教材”四位一體保障體系,為黨員教育筑牢支撐。建強立體化陣地網絡。按“七有”標準,推進14個鄉鎮(園區)黨校實體化建設,整合資源配備教學設備,每所黨校可承載50人以上實訓。串聯紅色資源打造現場教學點,升級部分遠程教育示范站點,形成“鄉鎮黨校+現場教學點+遠教站點”矩陣,2025年以來接待黨員學習1.8萬余人次。組建專業化師資隊伍。構建“專兼特”開放式“先鋒師資庫”,縣級儲備56名,涵蓋黨校教師、領導干部、先進模范等;鎮級各儲備20名以上,吸納駐村書記、致富帶頭人等。每年組織2次師資教學研討,聘請高校專家、外地典型為特邀講師,幫助師資隊伍更新教學理念、提升授課能力。2025年以來授課80余場,覆蓋黨員1.2萬余人次。開發特色化課程教材。圍繞黨員教育七大基本任務,建立“通用+實用+視頻”課程庫,開發《紅色脈搏》《酥梨鄉情》等精品課20余門,制作微視頻5部,印發《碭山縣黨員教育培訓工作任務清單(2024—2028年)》等通知,明確課程開發責任主體與完成時限,要求各鎮(園區)、縣各工委結合地方特色與領域需求,補充開發鄉土教材與行業專屬課程,形成“縣級精品 + 基層特色”的課程矩陣。
深化學用轉化,健全實效導向工作機制。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將黨員教育成效轉化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以品牌活動促學。深化“黨課開講啦”,推動縣領導、基層書記、先進模范帶頭講,年宣講200余場。打造“梨鄉講堂”品牌,開展“庭院黨課”“車間黨課”“公交黨課”,“黨員教育在路上”公交展播覆蓋群眾8萬余人次。常態化“發現榜樣”,聚焦農村、社區、企業、新興領域等各條戰線,深入挖掘扎根基層、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先進典型,邀請榜樣人物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初心使命與奮斗故事,讓黨員群眾近距離感受榜樣力量。以實踐活動促干。將黨員教育與中心工作融合,組織黨員參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建立“1+N”幫帶機制,1200余對機關與社區黨員結對,開展“五個一”行動。聚焦鄉村振興工作,組建14支黨員技術服務隊,開展農技指導130余次,解決酥梨種植銷售難題230余個。以考核評估促效。建立“述學+導學+督學”制度,將培訓情況納入黨建述職、巡視巡察,每季度專項督導。完善“學員評教、組織評效、群眾評諾”三維評估體系,將實踐表現納入積分管理,推動黨員教育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