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李家英,女,漢族,1945年12月出生,黨員,李家發烈士紀念館榮譽館長。
事跡簡介:李家英,義務宣講紅色故事20多年,并無償捐獻李家發烈士所有資料和物品,助力建成李家發紀念館。為社會各界講解“家發事跡”,傳承“家發精神”。截至目前,已宣講李家發烈士事跡400余場,聽眾達2萬余人。李家英在服役期間獲得“五好戰士”稱號,2024年7月獲評了全國模范退役軍人。
李家英一直記得,1953年的那個秋日,三個干部來到家里,給家人帶來了哥哥犧牲的消息: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戰役轎巖山戰斗中,敵軍的地堡擋住了我軍前行的道路。為了給部隊掃清前進障礙,已經身受重傷的李家發毅然站起來,搖搖晃晃地向敵軍地堡走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噴吐著火舌的槍眼,壯烈犧牲,年僅19歲。
聽說兒子犧牲了,媽媽當場昏死過去。李家英哭喊著:“媽媽!媽媽!”爸爸安慰道:“我們生了一個好兒子!”并對著全家人說:“家發為祖國、為人民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是我們家的一面紅旗。大家要給這面紅旗添彩,誰都不能抹黑!”父親的這番話,在9歲的李家英心里扎下了根。此后70多年,“李家發”這個名字,成為李家英前行路上的精神坐標。哥哥的犧牲,在她心里立起一面旗。
追尋
作為烈屬、家中最小的孩子,李家英在哥哥犧牲后得到了很多政府關愛:每月有撫恤金,每年夏天有兩套短衣褲和裙子,冬天有棉衣,讀書學費全免……
隨著漸漸長大,李家英越來越想成為“哥哥的樣子”,有了參軍報國的想法。1967年,23歲的李家英穿上軍裝,成為解放軍第105醫院的一名女兵。她參軍第一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榮獲“五好戰士”稱號。
1970年,李家英復員回到家鄉,先后在南陵縣郵電局、南陵中學、城關鎮工作。工作期間,她始終謹記父親“要給這面紅旗添彩”的家訓,在每一個崗位上都兢兢業業,深受群眾好評和上級肯定。
1998年,李家英退休,心中一直回蕩著母親臨終前的囑托:“如果你有機會到朝鮮,一定把我墳頭的土帶去一抔,撒在你哥哥墳上,讓我能‘撫摸’到他;你也把他墳上的土帶回來,撒在我和你父親墳頭上……一定要給哥哥一個家??!”
2004年,李家英自費遠赴朝鮮,開啟“尋碑之路”。但戰爭已經久遠,她未能找到哥哥的墓碑。
2009年、2010年,在政府的資助下,李家英與其他烈屬來到朝鮮,給哥哥掃墓?!皩け贰碑惓G?,她最終來到埋葬著108位志愿軍烈士的江原道烈士陵園。看著滿園無名烈士,李家英雙膝跪地,將母親墳頭的土撒向無名烈士墓,哭著說:“你們都是我的哥哥呀!我給你們帶來家鄉的土,蓋著暖和?!被貒鴷r,她在長津湖捧了一把土帶回,撒在父母的墳頭。
建館
三次朝鮮之行,讓李家英聽到很多感人的英烈故事,哥哥的英勇故事也在她心中越來越豐滿。她又一次想起父親“要給這面紅旗添彩”的家訓,想起母親“一定要給哥哥一個家”的遺言,萌生了一個愿望:為哥哥立碑、建館,讓英雄精神感染和激勵更多人!
其實早在1954年,國家就曾撥款建設李家發的紀念館和紀念碑,但當年南陵遭遇特大洪水,損失慘重。父母把這筆款捐給政府,用于災后重建。他們說:“家發犧牲就是為了人民,這筆錢用于人民是最好的選擇,我們等南陵經濟好轉了再建館建碑也不遲?!比缃?,國家經濟發展了,家里生活也好了,是時候做這件事了!但建館并非易事,經費從哪里來?資料去哪里找?
李家英用了10余年時間,投入自己近55萬元積蓄,尋訪哥哥生前部隊、戰友,足跡遍布沈陽、丹東等地的各大陵園館所,廣泛搜集李家發烈士的相關史料。
她把哥哥用過的瓷壺拿出來,把他搖過的風車、用過的水車捐出來,把所有資料和物品無償捐給南陵縣人民政府。她說:“作出這個決定,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李家發的故事和抗美援朝精神,這是對英雄最大的褒揚與尊崇。”
2020年9月30日,李家發烈士紀念館落成開館,站在紀念館前,李家英淚流滿面:她終于完成了母親的心愿,可以把哥哥的故事宣講給更多人了。截至目前,該館已累計接待7萬余人參觀學習,讓英烈精神得到更廣泛傳播。
宣講
李家英現在的家,距離李家發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約13公里,三點一線的往返生活已成為她的日常。當年那個扎著辮子的小姑娘,如今已經年過八旬、滿頭白發。她喜歡穿上軍裝、拿起話筒,向觀眾講述哥哥的故事。每一次講述,她都心情激動、淚水漣漣。
事實上,這樣的講述活動,李家英已經開展了20多年。退休后,她主動加入蕪湖市退休干部宣講團,宣講足跡遍布當地的學校、機關、社區、企業。她想讓更多人知道英雄的故事,讓后輩們不忘歷史的教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023年12月,南陵縣成立紅色故事宣講團,聘請李家英擔任宣講團團長,她欣然接受了新的使命。
已至耄耋之年的李家英,每個月要宣講10余場紅色故事。她仍然會穿上軍裝、拿起話筒,向人們講述她對哥哥的思念,講述哥哥的英雄故事,講述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只要還能講得動,我會一直講下去。”李家英堅定地說。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