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故里、道源圣地渦陽縣,千百年來崇德向善的文化底蘊浸潤著一代代普通百姓。在渦陽縣陳大鎮史韓村,就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農民——楊俊峰。他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了“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用放棄事業、婚姻和城市生活的抉擇,書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親贊歌。
楊俊峰今年四十多歲,曾是村里勤勞能干的青壯年勞動力,早年赴杭州打工,靠著踏實肯干攢下些許積蓄,原本有望在城市扎根。然而,命運卻一次次將重擔壓在他的肩頭:母親患股骨頭壞死多年,最終癱瘓在床;哥哥因精神殘疾長期住院治療;三年前,父親又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逐漸喪失記憶與自理能力,甚至排便后都不知擦拭。面對家中四位至親三人重病在身的困境,楊俊峰毅然決然從杭州返鄉,回到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扛起了照顧雙親的全部責任。
“爹媽把我養大,現在他們病了,我不照顧誰照顧?”這是楊俊峰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方便照料老人,他將父母的床鋪安置在堂屋,自己日夜守候。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燒水做飯、喂飯喂藥、擦身換洗、清理排泄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從未抱怨過。即便妻子因不理解他的選擇而選擇離婚,他也未曾動搖。“她走時說‘你選擇了爹媽,就等于放棄了我’,我知道她不容易,但爹媽更不容易。”楊俊峰語氣平靜,眼中卻泛著淚光。
由于兩位老人時刻離不開人,楊俊峰無法外出務工,家中斷了經濟來源,生活一度陷入窘境。但他始終沒有申請特殊照顧,直到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了這一家的情況。被深深感動的村干部第一時間為兩位老人申請了A類低保,每月增加一千多元收入,緩解了部分生活壓力。村干部動情地說:“像楊俊峰這樣純粹盡孝、不求回報的人,在今天這個時代太難得了。”
走進楊俊峰的家,屋內雖陳設簡樸,卻窗明幾凈,被褥疊得整整齊齊,地面一塵不染。鄰居們都說:“老楊家這么臟亂的環境,換成別人早亂了套,可俊峰硬是把屋子打理得比誰都干凈,真是太用心了。”他不僅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還常常拉著父親的手散步曬太陽,給母親講外面的事,試圖喚醒他們逐漸模糊的記憶。
在老子“上善若水”“孝悌為本”的文化熏陶下,渦陽大地自古崇尚德行。在道德之鄉渦陽,楊俊峰不是英雄,卻勝似英雄。他用最平凡的堅守,點亮了人性中最溫暖的光芒。他雖是一介布衣,卻以最樸實的行動踐行著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堅持,守護著一個家的尊嚴與溫暖;他放棄了城市的繁華與個人的幸福,卻贏得了鄉鄰的敬重與心靈的安寧。
“我不圖什么,只希望爹媽走的時候,能安心、少受罪。”楊俊峰說這話時,正輕輕為父親掖好被角。窗外,秋陽正好,灑落在這個寧靜的小院,仿佛也為這份深沉的孝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