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坐標,它延續著特定的歷史和記憶,蘊含著多樣的文化和風貌,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城市工作,應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通過打造通暢、安居、友好、文化之城,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道路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它就像交通“血管”,貫穿全城,承載生活,串聯發展。打造“通暢”之城,要加快建設城市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集中攻堅一批市政道路、地鐵、大橋等重大建設項目,打通城市交通“主動脈”;加強區域易擁堵路段“微改造”,為一些無法拓寬的道路設置“微循環”,疏通城市交通“毛細血管”;優化交通管理,持續優化道路交通秩序,暢通城市交通“血脈”。
安居是城市的基本屬性,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座屬于人民、美麗宜居的城市,應當加強民生建設,更好服務人民。打造“安居”之城,要因地制宜盤活“沉睡”資源,推進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再開發,集中布局建設一批新興產業園區,推進產城融合,實現以產興城;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公園城市建設,推動城市功能品質再升級;大力開展市容秩序治理,集中攻堅重點區域“臟亂差”問題,建設宜居家園城市。
現代城市發展是在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的過程中,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從而讓城市變得更有溫度,對人民更加友好。打造“友好”之城,要與產業相融,通過提升城市空間承載力,使其成為創業、創新、創意人才向往的熱土;更加注重安全,通過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把安全落實到城市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兼顧生態發展,打造綠色生態,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現代城市建設。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要在兼容并蓄中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打造“文化”之城,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用“繡花”功夫對歷史街區進行修繕、保護和再利用,煥發其歷史價值;提高城市社會的包容性,不僅提供平等的公民權利體系,更要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用開放包容吸引八方來客;擁抱時代,吸納時尚、科技等潮流因素,逐步形成以文化為引領的城市發展亮麗名片。
(作者:胡金焱,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青島大學黨委書記)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