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黨中央立足全局、把握大勢,將“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作為“十五五”時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這一部署不僅關乎我國在發展主動權上的戰略博弈,更決定著我們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能否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增強國內大循環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抉擇,也是適應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保護主義抬頭,做強國內大循環不僅是抵御外部沖擊的“穩定錨”,更是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近5年來,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80%,充分表明暢通國內大循環已成為支撐經濟穩健運行、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根本途徑。唯有筑牢內需根基、暢通經濟循環,方能在風云激蕩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現代化建設征程中行穩致遠。
打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堵點,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所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當前,我國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已經居于世界前列,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從供給結構看,實物商品消費的供給空間逐漸趨于飽和。相較發達國家,我國現代服務業在規模、質量、就業吸納能力等方面仍有差距,這也意味著未來蘊藏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能助力產業升級、擴大有效供給,還能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打通從投資到最終消費的轉化路徑。未來5年,應立足于提升投資績效、擴大就業、優化經濟結構的總體目標,加快數字服務、文化旅游、普惠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形成收入水平顯著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服務供給持續優化、就業規模穩步擴大的正向循環。
活躍的經營主體,是國內大循環的澎湃動力。目前,我國民營經濟主體數量已超1.8億戶,吸納超過80%的城鎮勞動就業,構成經濟循環的微觀基礎。然而,經營主體仍面臨預期不穩、融資瓶頸、成本壓力等多重挑戰,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壓力突出,直接制約其發展活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這就要求宏觀政策與微觀感受緊密結合,從“部門視角”轉向“經營主體視角”,在政策制定與執行中真正扎根于經營主體實際需求。推動投資、財稅、金融等政策協同發力,精準施策于既能提升長期競爭力又能直接惠及經營主體的關鍵環節,助力企業擴大有效投資、開拓市場空間,為各類經營主體營造更廣闊的發展舞臺和更有利的成長環境,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只有建立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才能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十五五”時期必須著眼于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產業鏈核心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增強產業鏈控制力,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順應產業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同時,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和強大的生產能力,增強匯聚全球要素能力,加速科技創新成果、要素投入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促進內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暢通國內大循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一場從理念到制度、從供給到需求的深刻變革。在“十五五”這個關鍵時期,必須統籌處理好規模與質量、政府與市場、發展與安全三對關系,以消費結構升級牽引內需體系重構,以宏觀政策協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以制度型開放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徹底擺脫依賴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增長模式,將發展根基深植于國內市場潛力與創新驅動能力之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堅實可靠的支撐保障。(楊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