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將臺灣據為殖民地,臺灣同胞進行了百折不撓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矢志于民族解放偉大事業,肩負起民族復興歷史使命,在臺灣的光復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取得偉大勝利,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而臺灣光復,正是這一偉大勝利的重要成果。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無可辯駁地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共產黨指導成立臺灣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重視臺灣革命,培養臺灣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臺共成立大會,在臺共的抗日革命斗爭中發揮了實際領導作用。正如1930年10月臺共黨員翁澤生、潘欽信在共同向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寫道:“創黨大會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下召開進行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其先進思想對從臺灣赴大陸學習的青年學子產生了積極影響。1925年8月,謝雪紅、林木順等臺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中共派遣謝雪紅與林木順帶著“回臺建黨”的任務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為臺共建黨培養人才。1927年11月,謝雪紅和林木順到達上海,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謝、林二人與臺籍中共黨員翁澤生建立聯系,就籌建臺灣黨組織事宜進行了商談。1928年2月,臺灣共產黨籌備委員會成立,其與中共的聯絡工作由謝雪紅負責,活動經費由中共提供。臺灣共產黨籌委會將修改后的文件送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審查。
中共代表彭榮建議,在臺共成立大會之前召開一次建黨籌備會,對臺共建黨準備做個總結,于是1928年4月13日在上海法租界辣斐德路召開了“臺灣共產主義者積極分子大會”。按照組織程序,臺籍中共黨員參加臺共的工作,是經中共黨組織批準的。4月15日,臺灣共產黨在上海召開成立大會,謝雪紅當選為大會主席。彭榮在充分肯定臺共建黨意義的基礎上,提出臺共亟須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臺共遠離臺灣,缺少在臺灣開展革命運動的群眾基礎,黨員要盡量返臺領導斗爭工作;二是當前的臺共代表成分單一,幾乎都是知識分子,要重點發展工農群眾入黨。
臺共一大全體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皆為中共黨員,因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及其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革命理念必然對臺灣共產黨產生重要影響。臺共中央起草了致中國共產黨的感謝信,強調“臺灣共產黨的構成分子大部分曾加入中國共產黨,接受過中國共產黨的指導訓練”“懇請中國共產黨對臺灣共產黨能多加指導與援助”。臺灣共產黨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大力推動臺灣工農運動,如領導在臺工人組織罷工、領導農民與日本殖民當局斗爭,取得了一定成果,擴大了臺灣共產黨的影響。臺共黨員用革命行動印證了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脈相連。
倡導建立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頭,全民族團結抗戰是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這是關系到抗日戰爭勝利與否的關鍵。作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中國共產黨強調建立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臺灣同胞的積極響應。
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1935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聯合一切反對帝國主義的民眾(日本國內勞苦民眾,高麗、臺灣等民族)作友軍”。1937年8月,洛川會議明確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武裝起來”。9月22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正式發表;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38年11月,《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明確提出:“建立中日兩國與朝鮮、臺灣等人民的反對侵略戰爭的統一戰線,共同進行反對日本法西斯軍閥的斗爭。”
1932年6月2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刊發一封來自臺灣的信,信中說道:“中國革命和臺灣革命是有密切的關系的……中國革命的進展,就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統治,也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國內及在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在臺灣革命者看來,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唯一機會就是祖國抗戰取得勝利。1934年1月,毛澤東在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說,“高麗、臺灣與安南的代表”的到來,說明“共同的革命利益,使中國勞動民眾與一切少數民族的勞動民眾真誠地結合起來了”。1941年2月,臺灣革命同盟會成立,其綱領指出“臺灣乃中國失地……確信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乃光復臺灣之唯一途徑”。
臺灣同胞在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下,除在島內采取多種形式反對日本殖民者的斗爭外,還有不少人歷經艱辛回到祖國大陸,冒著生命危險投入到抗戰行列。1937年12月,“臺籍醫生”組成福建晉江三區臺灣抗日復土總同盟,義務救護受傷軍民。新四軍里有臺籍醫生和臺灣義勇隊送去的醫療器械和藥品,為救治傷病員發揮了作用。臺灣臺南人蔡嘯參加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閩西南抗日游擊第二支隊,與敵寇進行了頑強斗爭,屢建戰功。臺灣同胞在大陸進行的抗日斗爭,直接支援了祖國大陸的抗戰,同時也呼應了島內人民的抗日斗爭,形成了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抗日的態勢。
中國共產黨大力支持臺灣光復運動
臺灣同胞的抗日斗爭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收復包括臺灣在內的所有中國失地的政治主張,直接支持和指導臺灣義勇隊等抗日武裝力量建設,通過報刊等媒體介紹臺灣被殖民的狀況,聲援臺胞抗日活動,對臺灣光復運動予以大力支持。
鮮明提出收復臺灣主張。毛澤東在1936年7月和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明確指出:“中國的迫切任務是收復所有失地……這就是說,東北必須收復。這一點同樣適用于臺灣。”他在1937年5月和美國進步記者尼姆·韋爾斯的談話中再次指出:“中國的抗戰是要求得最后的勝利,這個勝利的范圍,不限于山海關,不限于東北,還要包括臺灣的解放。”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寫道:“不到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使中國得到完全的解放,這個奮戰是決不會停止的。”1943年2月4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打走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中共的這些主張傳遍全國,對于鼓舞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收復臺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幫助組建臺灣義勇隊。1939年2月22日,臺灣義勇隊在浙江金華成立,李友邦任隊長,張畢來任隊秘書。臺灣義勇隊是臺胞李友邦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指導下組建起來的。義勇隊宗旨是:“參加祖國抗戰,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以求中華民族之自由解放;發展臺灣革命運動,爭取臺灣之獨立自由,俾得重返祖國,共同建立三民主義之新國家;聯合遠東被壓迫民族,打倒日本法西斯強盜,保障東亞永久和平。”周恩來支持臺灣人民抗日斗爭,并對臺灣義勇隊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充分利用國民黨的關系開展工作。臺灣義勇隊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指導下,積極開展對敵斗爭和抗日宣傳,獲得了廣泛贊譽。
聲援臺胞抗日斗爭行動。中國共產黨通過《新華日報》等重要報刊陣地,持續不斷地向廣大民眾介紹臺灣的歷史、地理概況,深刻揭露日寇在臺灣的暴行,以及臺灣同胞的英勇抗爭。1940年3月19日,《新華日報》發表評論:臺灣同胞的斗爭,對于祖國的抗戰實有莫大之幫助。《新華日報》還特辟“臺灣光復運動專刊”,號召“自茲以后,我們必須與臺灣人民緊緊的站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呼吁全國人民關注臺灣,另一方面為臺灣同胞提供表達和宣傳心聲的新聞媒介。全國輿論界群情激憤,收復臺灣呼聲四起,“抗戰一定要抗到收復臺灣才算到底!中國人人人應當有此決心,有此抱負”。
(作者:申海良 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白純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