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虞文
【故事】1999年,年幼的陳虞文向解放軍總裝備部寄出了140元零花錢,“捐錢給國家建航母”。前不久,在福建艦正式入列之際,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向他發出參觀邀請,感受航母精神,見證強軍夢圓。這場穿越時光的互動,不僅是一個夢想的實現,更是一曲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動人樂章。
【點評】
愛國是我們共通的情感,強國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被問及為什么有捐款建造航母的想法時,陳虞文回答:“是不是我們有航母,別人就不敢欺負咱們了?”簡單的話語,流露出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引起廣泛的共鳴。雖然當年的捐款最終被退回,但隨信寄來的新年賀卡上,“支援國防建設”的肯定與“學習進步”的勉勵,已在幼小心靈中埋下夢想的種子。少年強則國強,讓愛國情懷在更多孩子內心生根發芽,他們將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140元,數額不大,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照見年輕一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福建艦的設計師團隊經年累月埋首于數據與圖紙,很多人的辦公桌前都有一個行李箱,以便隨時能拎起箱子奔赴現場解決問題;越來越多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到西部扎根,為廣袤的土地帶去新的創造;邊關界碑前,“請祖國放心”的誓言在群山間回響……愛國是一種崇高的情感,同時也是扎根于日常的實踐。“國之所需,吾之所向”,每個人腳踏實地、創新創造,奮進的腳步就能匯成國家發展的滾滾洪流。
從初創時期的一窮二白,到航母遼寧艦、山東艦服役,再到具備電磁彈射能力的福建艦入列,透過人民海軍的跨越式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國家進步軌跡,看到新時代青年“平視世界”的底氣所在。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第八屆進博會上,諸多新產品、新技術首發,折射我國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市場地位。曾經,很少有中國運動員能夠走上世界體育賽場;如今全運會上,一個個紀錄被刷新,彰顯著世界體育大國、奧運強國的實力。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中,成就事業的支撐就更堅實,實現夢想的舞臺就更廣闊。
時隔26年的邀請,為初心使命寫下生動注腳。難得的實地參觀機會,讓包括陳虞文在內的青年人對國家發展有更切身的體會,同時也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每一份赤子情懷的珍視和回應。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在于增強由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科創能量等構筑的綜合國力,在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到為偏遠山村保留“慢火車”,正因為既尊重人民群眾的智慧,又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才能廣泛凝聚共識、始終擁有充沛動力。
今年7月,航母山東艦在香港對公眾開放,市民登上甲板,與這艘“國之重器”親密接觸。海軍官兵舉辦國防知識講座,用生動案例和互動交流,激發香港市民的愛國熱情。向著更高目標精誠團結、共同奮斗,我們定能答好通向未來的時代答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7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