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鏈是“從0到1”的驚險一躍,產業鏈是“從1到100000”的精巧復制。
恰如莊子所言:“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縱觀人類歷史,科技創新既需要鯤化為鵬的創新魄力,也需要“培風圖南”的產業智慧。
然而現實中,一邊是科技力量不斷產出原創性成果,一邊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屢屢卡殼,創新鏈與產業鏈像隔河相望的兩岸,看得見卻難相連。
如何架起一座“轉化之橋”,讓實驗室的“好磚”精準嵌入產業的“骨架”,破解二者“相望難相見”的困局?這正是安徽培育新質生產力必須破解的核心命題。
機制破冰:以賦權改革激活轉化動力
科技成果轉化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涉及多主體的系統工程,需健全機制保障科研人員有動力、有底氣投身其中。長期以來,“不想轉、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四重困境,讓諸多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望而卻步。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中、晉曉峰團隊曾手握極具市場前景的成果卻陷入兩難:知識產權如何歸屬?收益如何分配?萬一失敗誰來承擔損失?這些顧慮讓團隊遲遲不敢行動。
“以往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單位,無法賦權給技術發明人,嚴重挫傷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導致大量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鎖在抽屜里,造成極大浪費。”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直言癥結。
為解開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推動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安徽開啟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安徽大學順勢而為,推出“作價投資取得的企業股權或出資比例,科研人員按80%、學校按20%分配收益并承擔相應責任”的政策,極大點燃了科研人員的創業熱情。
“賦權審批流程便捷高效,從提出申請到完成公示不足1個月。學校還提供全程輔導、專業法律服務、股權架構建議等全鏈條支持,徹底打消了我們的顧慮。”晉曉峰說。
賦權改革不僅刺激了科研人員積極性,也加速了科研成果的兌現。
王永中、晉曉峰團隊與安徽伊普諾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牽手”,探索出“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的合作模式——科研團隊專攻技術研發與產品升級,企業聚焦公司運營、市場推廣與銷售,實現了優勢互補。
隨著賦權改革深入,一批批科技成果通過場景創新,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賦權職務科技成果1846項,成果估值8.12億元。
與此同時,改革中的短板亦不容忽視。
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認為,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收益分配等關鍵政策在部分單位落實不到位,單位內部專業服務欠缺,有的單位組織人事部門對處級干部能否參與成果賦權持有股權仍心存疑慮,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未充分激發,激勵效果打折扣。
為此,他建議,全面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2.0版,強化分類指導,重點推動“賦權企業”模式,加強跟蹤服務與政策支持。同時優化高校院所成果轉化考核評價機制,加大成果轉化在各層級考核中權重,鼓勵領導干部帶頭參與成果轉化,依法依規享受現金和股權獎勵,建立健全激勵到位、流程清晰的管理制度,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和管理服務人員的積極性。
供需對接:以精準匹配打通融合堵點
實驗室里專利證書堆積如山,生產線上技術瓶頸久攻不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張皮”,是制約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梗阻。
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高校院所科研多以理論探索、論文專利為導向,源于企業需求的課題占比偏低,成果與產業實際需求適配度不足,供需精準匹配成為難題。”
這一錯位,正是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攔路虎”。
“過去搞科研是‘閉門造車’,論文發了不少,但能落地的寥寥無幾。現在跟著企業需求走,實驗室里的每一次攻關都瞄準生產痛點。”合肥工業大學何云瀚教授感慨。
合肥工業大學構建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政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已成為破解供需錯位的“金鑰匙”。瞄準安徽省低空經濟發展需求,何云瀚團隊研發的“凌岳1號”多旋翼eVTOL完成試飛,新一代“凌岳2號”物流無人機即將面世,實現了科研與產業的同頻共振。
“合工大模式的核心是讓科研成果不再‘躺’在實驗室。”合肥工業大學校長汪萌介紹說,“十四五”以來,學校橫向合同立項金額超20.9億元,連續多年居在皖高校輸出技術合同額的首位,彰顯了強勁的科技服務能力。
“政產學研金服用”的融合貫通,讓供需對接從“碰運氣”變為“常態化”。
2024年,我省省屬高校新增本專科專業點331個,其中新增服務新興產業的專業點272個,占新增數量82.2%;培養了超740名“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
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建議,未來能進一步推動高校院所與省內央企、龍頭企業建立常態化技術需求對接通道。
每年四月,巢湖之畔的一場科創交易盛會總是如約而至。這是一場干貨滿滿的交流會,也這是一場成果豐碩的交易會,更是一場期待值拉滿的科技“大集”。
今年,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產業“雙招雙引”等方面交出了成色十足的成績單:10場專項對接活動、對接成功項目400多項、對接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看來,科交會為科技成果的持有人和需求方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讓高新的科研成果與企業迅速地對接起來。
在科交會、雙創會等品牌活動的基礎上,安徽正推動科技成果路演“常態化”。
“常態化路演讓對接更精準、更高效。企業不用再跑遍全國找技術,團隊不用再四處奔波找市場,金融機構也能精準發現好項目。”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表示,要提升“科交會”、“雙創匯”等品牌活動的專業性與精準性,讓常態化的科技成果路演對接從“秀PPT”的“展示會”,變成“真刀真槍”的“交易會”。
平臺筑基:以全鏈支撐跨越“死亡谷”
從實驗室的微觀樣品到生產線的合格產品,概念驗證的“初篩關”、中試熟化的“淬煉關”、場景試驗的“實戰關”,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的必由之路。數據顯示:未經中試的成果產業化成功率不足30%,歷經中試淬煉后則可躍升至80%。
2022年起,安徽錨定這一關鍵環節,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以“施工圖”式精準指導劃定建設“路線圖”。
“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迭代快、研發投入大、工程化驗證要求高。大量優秀的實驗室成果因缺乏中試驗證平臺和工程化能力,難以進入產業化的環節。”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平臺建設部科研項目主管李中原坦言,通過中試驗證和優化的技術,其成熟度、可靠性和市場認可度顯著提升,更容易吸引產業資本、獲得客戶訂單,實現技術價值的躍升。
經過幾年耕耘,安徽中試基地已初露崢嶸。截至目前,備案的省級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共38家,2024年服務企業、高校院所等1萬余次,形成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等成果近400項。
然而目前我省中試基地還存在數量不多、質量不優等問題。
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坦言,平臺載體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連接實驗室與市場的中間環節存在薄弱環節,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應用場景試驗等平臺數量不足,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水平有待提升,資源匯聚和配置效率不高,服務企業需求凝練能力需要加強。
破局之道,在于補短板、強協同。
“我們將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概念驗證中心和頂尖孵化器,補齊成果轉化全鏈條關鍵環節短板。同時,提升安徽科技大市場運營效能,強化‘城市合伙人’作用,促進供需深度對接。”成果轉化促進處負責人表示。
“今年,安徽科技大市場公司為實現分級市場在全省覆蓋,推進分市場運營模式的改革創新,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省16個地級市的分市場都將迎來‘城市合伙人’。”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舒小琴說,“城市合伙人”計劃就是通過邀請第三方機構并肩作戰,共同開展安徽科技大市場市級市場的建設運營。
作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升級的關鍵平臺,安徽創新館將構建全省“一盤棋”的、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安徽科技大市場。
“城市合伙人”將帶著統一的品牌標準建設市級分市場,把“找技術、找資金、找合作”的全鏈條服務送到企業門口,搭起產學研對接的橋梁,讓實驗室里的專利變成生產線的產品,在江淮大地上結出更多創新碩果。
當更多實驗室成果跨越“死亡谷”走向生產線,當更多科研課題錨定產業痛點,當更多創新資源與產業需求精準耦合,安徽的創新鏈與產業鏈,終將跨越“隔岸相望”的距離,迎來真正的“雙向奔赴”。(記者 徐慧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