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策展,用心服務。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全省博物館推出400余項陳列展覽與社教活動,涵蓋特色展陳、紅色教育、創新體驗等多個方面,累計接待觀眾超過220萬人次,同比增長8.2%,展現出文博旅游的強勁活力。
精品展覽慶雙節 文物璀璨映江淮
一系列高品質展覽呈現文化盛宴。
安徽博物院推出《金耀九州——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文明印記》特展,匯聚全國各地362件/套珍貴文物,系統梳理中國金銀藝術發展脈絡;同期舉辦的《文脈——桐城派主題文物展》,印證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文學盛譽。安徽省美術館《天地是吾師——新安畫派數字藝術展》以數字技術再現新安畫派筆墨意境。
阜陽市博物館《積厚流光》展講述淮民智慧,安慶博物館《山野來風》展訴說皖韻傳承;安徽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十戶之村 不廢誦讀》盡顯“東南鄒魯”盛況,蕪湖市博物館《一江碧水 千年融合》搭起文明對話橋梁。
各地博物館的新展特展,共同營造濃郁節日氛圍。
紅色印記礪初心 革命精神永傳承
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國慶佳節,全省文博單位深挖紅色資源,推出一系列主題鮮明的紅色展覽、活動,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安徽博物院聯合省內36家文博場館舉辦《烽火畫卷——宣傳畫中的安徽抗戰記憶》展覽,再現安徽軍民英勇抗戰歷程。皖西博物館《山河銘記 豐碑永駐》展回顧六安抗戰歷史,馬鞍山市博物館《熔爐鑄劍》展重溫抗大精神。臨泉縣博物館推出《紅色像章展》,串聯起革命建設歷程的關鍵節點。安慶市獨秀園管理處策劃《新青年》專題展,引領觀眾夢回覺醒年代,感悟青春信仰。
與此同時,一系列紅色社教活動豐富多彩。淮北市劉開渠紀念館組織百名中小學生開展“百米長卷繪華夏”主題活動,亳州市博物館以非遺金箔畫紀念革命先烈,滁州市博物館推出“植繪錦繡河山”,厚植家國情懷。銅陵市博物館舉辦“銅博頌華誕”,齊聲高歌頌祖國。
眾多展覽活動共同構筑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陣地,讓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創新產品活起來 文化體驗更出彩
全省博物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系列創意產品。
安徽博物院推出《壽春楚歌》XR沉浸探索體驗展,構建“楚都元宇宙”;“穿梭時空·奇遇安博——AR劇本體驗活動”讓觀眾化身“時空探秘者”。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創新開展“楚文化國寶盲盒主題之旅”,以游戲傳遞楚風漢韻。安徽名人館推出《錦繡安徽》與《江淮星火》兩部裸眼3D影片和“探秘水下古城XR空間”體驗展,光影沉浸敘事火爆雙節。
各市縣博物館也結合地域特色,推出一批富有創意的節慶文化活動。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博物館“月滿凌家灘”系列活動集多元互動體驗于一體,傳統節俗煥發時代新韻。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月下拾徽韻·燭影繪新安”中秋奇妙游系列活動以沉浸式夜游再現古人中秋雅趣,點亮古城星空。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創新實踐,讓傳統文化在科技賦能與場景營造中煥發新生機。
溫馨服務暖人心 溫情護航守安康
細微之處見真章,全省博物館在辦好展覽與活動的同時,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務舉措,讓人文關懷融入參觀體驗的每一個環節。
為滿足公眾參觀需求,全省多家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開展博物館奇妙夜、非遺市集等夜游活動。博物館志愿者傾情投入,提供專業講解、咨詢引導、活動保障等服務,充分發揚“人人都是迎客松”的文旅志愿服務精神。各館為老年人、軍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常態化開展一對一服務,以貼心關懷提升特殊群體的參觀體驗。在安全保障方面,安徽博物院、安徽楚文化博物館等館節前開展系統性安防、消防檢查,假期中實行24小時值班制,為觀眾筑起堅實的安全屏障。全省博物館通過實實在在的服務提升,讓文化惠民落到實處,彰顯安徽文旅的專業與熱忱。
中秋月圓與國慶歡歌在江淮大地交織,全省文博場館以一場場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為假期增添了獨特韻味。從沉淀千年文明的館藏珍品,到創意紛呈的互動體驗,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歷史與當下在此對話,書寫家國情懷與文脈悠長。
■ 記者 晉文婧 通訊員 劉曉宇 徐格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