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安徽加力構建環環相扣、覆蓋全產業鏈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讓一大批前沿農業科技成果陸續應用到廣袤的田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兩天,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李娟研究員正帶領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一批水稻基因進行精準改良。“十四五”期間,為了全面提升安徽生物育種水平,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搶抓基因編輯這一育種新賽道,李娟團隊已經進行了成千上萬次攻關,帶動全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新跨越。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所基因編輯團隊負責人李娟
“十四五”以來,我們累計開發了基因編輯工具30多種,已被全球200多個實驗室廣泛使用。憑借這些工具,作物育種周期從原來的8到10年縮短至2到3年,實現水稻50多個關鍵基因的精準改良。

“十四五”以來,安徽依托200多家各類農業創新平臺,不斷健全完善有組織、體系化的農業技術攻關機制。立足皖北糧食主產區大面積單產提升、皖中綠色食品加工、皖南農機裝備及數字農業發展等5大需求,啟動實施農業重大科技攻關行動,目前累計選育出優質高產水稻、節水抗病小麥等新品種超過600個,為助力全省糧食年產量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新臺階打下堅實基礎。今年8月,省里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五所頂尖院校組建了“1+5”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全面提升安徽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這段時間,專家們正立足江淮地區氣候條件特點,加大農業抗災技術研究,有望明年在阜陽、宿州等地實現應用。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研所研究員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劉錄祥
(和安徽省)進行農業科技的聯合攻關行動,把我們的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多個生產要素有機地集成,在我們安徽省推廣應用每年大概有300多萬畝。

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同時,“十四五”以來,安徽還綜合運用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專家大院等多元服務模式,不斷健全覆蓋全環節、全鏈條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定制化的技術清單。在馬鞍山和縣,這段時間,科技特派員張金龍正在對結對的幾家蔬菜育種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在他的精準滴灌下,綠緣溫室科技有限公司加大了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這幾年也從一家小企業成長為當地蔬菜育繁推一體化的龍頭企業。

馬鞍山市綠緣溫室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主管何道龍
幫助我們建立從田間到車間的全鏈條標準化技術體系,大大提升了種苗的品質和產能,今年預計育苗量突破1億株,比五年前提升了5倍。

“十四五”以來,和縣圍繞打造長三角“菜園子”,累計組建超過130的科技特派團隊伍,在蔬菜智慧育種、綠色植保、深加工等領域提供全產業鏈技術服務,累計組織科技特派員開展農業技術服務1200多人次,助力農民增收超過1億元。

馬鞍山市和縣 科技特派員張金龍
“十四五”以來,通過"鏈式"科技服務模式的創新實踐,共轉化應用農業科技成果120余項,促進農業企業同比增收15%以上。

沿著“關鍵技術突破—創新體系構建—成果轉化應用”的路徑穩步前行,“十四五”以來,安徽充分發揮1.6萬名科技特派員作用,推廣各類新技術超過200項,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8個,全國排名第三。目前,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86%,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51%,均居全國前列。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湯洋
“十四五”以來,我們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供給,緊盯科技前沿,科技特派員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創建了省部級高能級平臺,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等領域,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為農業強省建設提供了強勁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