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安徽黟縣宏村的月沼邊,來自浙江杭州的李迪和許多攝影愛好者一樣,支起三腳架。與往年不同,今年他的行程中多了一項新內容——跟非遺傳承人學習制作徽州魚燈。“親手做一盞魚燈,能更好地了解這里的文化,感覺挺有意義的。”李迪說。
這種轉變正是安徽文旅產業升級的縮影。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旅游強國建設、推進文旅深度融合。這些重要指示與部署,為安徽文旅從資源開發走向產業培育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剛開放的考古體驗區吸引了眾多學生前來體驗。館長孫良鳳說:“我們不僅要展示文物,更要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親手觸摸歷史。”該館開館僅半年,接待游客已達20萬人次,成為長三角地區研學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疊加,而是要找到文化與旅游的基因連接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系統實施“一區三圈四帶”旅游規劃,推動產業從點狀開發走向系統布局,持續豐富產品供給,實施“百景提升”行動,深化“百業+文旅”融合,發布百余類新業態、超千項新產品。
在大別山深處的霍山縣落兒嶺鎮古橋畈村,農家樂主人萬鴻翔感觸頗深:“從前游客拍完照便離開,如今卻愿意住下來,聽我們講述紅色故事。”《大別山傳奇》實景演出、峽谷漂流、低空飛行等新業態,讓這個小山村變身紅色旅游熱門目的地。
在系統推進文旅融合過程中,安徽注重以文化提升旅游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播,文物與旅游融合成效顯著:武王墩考古新發現引發廣泛關注,凌家灘等遺址博物館陸續開放,帶動“文物游”“考古游”持續升溫;紅色旅游通過實景演藝與精品展陳煥發活力。今年以來,重點紅色旅游景區接待游客超623萬人次;非遺融合依托62家省級工坊,形成年產值超80億元的產業規模。
藝術與科技也為文旅融合注入新動能。萬場演藝進景區、《徽秀》《天降仙緣》等旅游演藝,以及《六姊妹》等影視劇,讓“跟著影視去旅游”成為風潮。今年1月至9月,安徽僅大型演出就帶動消費約41億元。由科技賦能打造的數字光影溶洞、元宇宙造紙工坊、AI旅行助手等沉浸式場景與智能產品,顯著提升了游客體驗。
市場主體活力被充分激活。淮北夔牛天街將廢棄工業廠房改造為文創空間,保留工業記憶的同時,融入文創零售、特色餐飲等新業態,現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周末單日客流量突破1萬。
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今年1月至9月,全省落地文旅項目2075個、總投資2840.1億元;文旅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29.2%,遠高于其他行業平均水平;13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3553.6萬人次、門票收入1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1%、14.7%,展現出市場對文旅產業的堅定信心。
消費活力持續釋放。以“超級皖”美食爭霸賽為例,通過現場售賣、線上直播等形式,帶來直接銷售額3.6億元,間接拉動消費5.9億元。安徽省發放文旅消費券1.8億元,聯動景區、展演、賽事等多維場景,以“小票根”撬動“大消費”。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全省實現國內旅游花費7598億元,同比增長7.2%。
展望未來,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周明潔表示,安徽將聚焦品牌塑造、全域旅游、市場主體培育、科技賦能、開放合作、服務提升和機制創新七大方向,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通過打造以徽州文化為底蘊的世界級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構建“主客共享”服務體系等舉措,全面提升產業能級,讓文旅產業真正成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幸福產業。(記者 孔令暉)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