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張曉潔
博士后制度是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博士后制度實施40年來,全國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后40余萬人,目前在站13.5萬人。廣大博士后深耕于科研前沿、產業前端,用深厚學識破解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以創新實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持續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擴投入,打造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源頭活水
北京大學校園內,在站博士后陶子涵正專注于電學與光學深度交叉的集成微波光子學研究。
“學校的博雅博士后項目為我提供了優越的科研條件、穩定的科研支持以及高度自由的研究空間,在我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思維拓展,以及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創新探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陶子涵說,今年學校進一步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項目年度資助名額提升至380個。
這是我國不斷擴大博士后資助規模、優化資助體系的一個縮影。從中央到地方再到設站單位,博士后培養多元投入機制逐步形成。近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25.8億元,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38.3億元。
資助支持下,廣大博士后成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
立足前沿,推動科技創新,武漢大學博士后魏輝在站期間從事低軌衛星數據處理等研究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扎根一線,服務企業發展,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出站博士后于廣平的科技成果應用于國內外30多家企業,推動紡織等傳統制造業和節能環保新興產業發展;
深入基層,助力鄉村振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后安小鵬助力培訓職業農民、改良中低產奶山羊、帶動農民增收……
據了解,有關部門將繼續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等,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拓寬博士后出站接續支持渠道,加快發現培養集聚青年科技人才生力軍。
搭平臺,推動更多創新創業成果加速落地
經過多年科研攻關,鄭州輕工業大學與浙江大學中原研究院聯合招收博士后王凡所在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蓄冷技術,目前正推進成果轉化。
“我們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與一家有相關技術需求的企業取得聯系,不僅簽訂了100萬元初步協議,推動技術拓展和產品落地,也讓我們對新技術的應用市場有了更多認知,提升了在技術商業化、知識產權布局等方面的能力。”王凡說。
從加強流動站、工作站建設,到設立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再到搭建賽事活動體系,產學研融合的博士后創新創業平臺加快建設。
在江蘇,70%以上博士后載體建在先進制造業企業,80%以上博士后人才集聚在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在重慶,博士后創新創業園設立在博士后人才聚集區域,“苗圃—孵化加速器—特色產業園”的博士后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加快形成;在內蒙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在冶金、礦業等行業龍頭企業……
目前,全國共建立386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基本覆蓋全國重點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設立497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本覆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
數據顯示,近5年全國出站博士后在站期間共發表論文38.5萬篇,申請專利8.3萬個,出版專著1.3萬本,獲得各類科技獎勵2萬多個,約八成博士后出站后進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從事科研工作。越來越多創新創業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促改革,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體系
杭州云深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內,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正在提速。
“今年5月設站、6月博士后入站,新設工作站備案制改革下,企業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更方便了。”該公司人力資源經理顏麗倩說,企業不僅能直接對接高校博士后流動站,定向招募匹配領域人才,博士后課題與企業現有研發項目結合也能降低研發成本。
我國自2021年起實行新設工作站備案制改革,在嚴格設站條件、保證培養質量、適度控制規模的前提下,采用更加靈活、高效、便捷的設站方式,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備案新設工作站1752個。
以改革促發展。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博士后管理制度、設站方式、招收培養、支持激勵、服務保障等體制機制改革,基本形成了涵蓋博士后招收、培養、出站的全周期制度體系。
“從國家級的基金項目到內蒙古自治區構建的‘建站給支持、進站給補貼、在站給資助、出站助科研’的全周期支持體系,這些政策為我們潛心科研提供了堅實保障,博士后經歷成為青年人才成長‘快車道’。”內蒙古農業大學在站博士后馬騰感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提升博士后招收培養質量,持續加大對博士后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博士后制度體系,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