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緊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錨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科學設定“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其中一個目標就是“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并明確要求“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體現了統籌質量和速度、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深度考量,指明了“十五五”時期經濟工作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針對性。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雖然發展不等于增長,但增長是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脫離經濟增長也難言發展。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始終高度重視促進經濟增長,并把促進經濟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歷史地看,一個國家要成為發達國家,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長期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現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發達國家平均值仍有較大差距而又處于努力追趕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同樣如此。現實地看,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通過發展來解決。無論是穩就業、惠民生、防風險,還是加大科技投入、調整經濟結構、提振社會信心,都需要合理的增長速度和持續擴大的經濟總量作支撐。沒有合理的經濟增速,各種長期積累的潛在矛盾可能顯現,許多中長期戰略目標也將成為水中月、鏡中花。確保“十五五”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進而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經濟增長就必須保持適當速度。
“十五五”時期,什么樣的經濟增長才是在合理區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重要標志性指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前,國際上對中等發達國家沒有明確定義。一般認為,應當按2020年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的標準,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發達國家門檻(2萬美元以上)、實現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作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衡量標準。按照這一遠景目標倒算,有研究指出,綜合人口變化等因素,“十五五”和“十六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需要年均增長4.17%。進一步考慮到經濟增速往往有前高后低、體量越大增速可能越放緩的特征,有學者認為,“十五五”時期經濟應該保持4.5%至5%的增長,才能更好實現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任務。當然,重視速度,并不是唯速度,我們要摒棄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更加重視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要正確把握“合理區間”的科學內涵,在盡可能爭取更快經濟增速的同時,更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經濟增長取決于內外環境、資源稟賦、政策選擇、制度質量等因素。經濟能否保持合理增長,關鍵在于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因素的影響。“十五五”時期,大國關系牽動國際形勢,國際形勢演變深刻影響國內發展,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外部勢力對我國全方位打壓遏制,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同時我國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重點領域還有風險隱患等問題,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面臨不小挑戰和壓力。但更要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消費和投資潛力大、空間足、成長性強,經濟發展具有強大內生動力。我國擁有完整產業體系優勢,產業配套能力強,具有獨特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應。我國擁有豐富人才資源優勢,研發人員總量多年居世界首位,每年培養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專業畢業生居全球首位,還擁有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釋放。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黨的領導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能夠有效凝聚起全國上下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確保經濟航船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充分發揮我國經濟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我國經濟蘊藏的巨大潛能,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能保持適當速度,經濟增長就能保持在合理區間,完全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確保“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實現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十五五”時期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做強國內大循環,加快形成強大國內經濟循環體系,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國際循環,積極主動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環境。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等領域風險,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穩定環境。
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和歷史使命。“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這五年發展好了才能爭取更大主動。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自覺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時代緊迫感和歷史使命感錨定目標砥礪奮進,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