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宣城市涇縣高度重視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始終將其作為凝聚思想共識、提升黨員能力、激發隊伍活力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緊密結合縣域實際,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拓展載體渠道、完善長效機制,推動黨員教育培訓工作提質增效。
堅持鑄魂育人,上好理論武裝“必修課”,筑牢信仰之“基”。堅持將紅色基因傳承融入黨員教育培訓全過程,轉化為滋養黨員初心、淬煉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一是建強紅色陣地,以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為軸心,有效聯動“王稼祥紀念館”“1cm紅色驛站”“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陣地,系統布局現場教學點,構建起“一軸多點”的黨性教育矩陣。2025年以來,累計組織30余批次、1500余名黨員赴紅色基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二是開發紅色課程,組織專家學者、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成員等深度挖掘葉挺、項英等革命先輩在涇縣的戰斗事跡,拍攝《云嶺烽火》《戰火青春》等10余部紅色題材黨員教育電視片,創作《用一生堅守的初心》《用生命譜寫的誓言》等多部微黨課,并創新黨課形式,探索黨員教育新方法、新載體,創作沉浸式情景微黨課,將紅色歷史與新時代黨員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組織黨員干部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觀看學習。三是開展主題實踐,廣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當時代先鋒”等主題實踐活動,成立“紅色故事宣講團”,組織黨員誦讀紅色家書10余封、觀看紅色影片20余部,舉辦紅色故事會30余場,引導黨員從黨的輝煌歷程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堅持賦能增效,練好服務大局“基本功”,提升實干之“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黨員教育培訓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著力提升黨員履職盡責、服務群眾、引領發展的實際本領。一是精準對接需求,常態化開展培訓需求調研,科學設置鄉村振興、招商引資、基層治理、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等9個專題培訓模塊。2025年以來,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49期,培訓黨員干部3000余人次,有效克服了“學用脫節”問題。二是強化實踐鍛煉,創新“課堂講授+現場教學+實踐鍛煉”模式,組織黨員到茂林鎮、蔡村鎮等鄉村振興示范點、縣經濟開發區重點企業以及信訪維穩、項目建設等一線觀摩學習和實踐鍛煉。昌橋鄉泉水村通過組織黨員技術骨干與農戶結對,開展水稻栽培技術現場培訓,帶動了當地200多戶農戶增收,真正把培訓成果轉化為致富實效。三是搭建賦能平臺。利用“涇縣先鋒網”等線上平臺,開設“涇彩言論”等專欄,推送政策解讀、技術知識、先進經驗等內容。開展“崗位練兵、技能比拼”活動,評選“黨員示范崗”“技術能手”,激發黨員創先爭優、比學趕超的熱情,形成“培訓—提升—實踐—再培訓”的良性循環。
堅持守正創新,建好智慧賦能“新陣地”,增強培訓之“效”。面對新形勢新要求,積極創新黨員教育培訓的方式和載體,增強教育吸引力、覆蓋面和實效性。一是整合陣地資源,有效整合縣委黨校、鄉鎮黨群服務中心、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等陣地資源,構建起“縣級主導、鄉鎮聯動、村社覆蓋”的三級培訓網絡,實現日常教育培訓零距離、全覆蓋。二是發展“智慧黨建”,充分利用“安徽干部教育在線”“安徽黨員大課堂”等平臺,打造黨員教育網上課堂,引導全縣黨員干部積極開展線上學習。2025年以來,部分鄉鎮試點開通“直播黨課”,組織專家、先進典型在線授課,破解了農村黨員、流動黨員集中難的問題。三是健全長效機制,建立健全黨員教育培訓登記、學時管理等制度,分級分類開展專題培訓,推行“訓后成果轉化跟蹤問效”機制,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學員學用結合情況,聽取意見建議,不斷優化培訓方案,確保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常抓常新、持續向好。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