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作出一個重要論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續奮斗。”這既體現了對即將收官的“十四五”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自信,對隨之到來的“十五五”發展部署的歷史主動和高度自覺,更彰顯了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知與科學遵循,是對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戰略宣示。認識好理解好“接續奮斗”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要義,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更好地貫徹落實全會精神。
“十四五”做得好,“十五五”是站在新臺階上的接續奮斗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乘勢而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的第一個五年,正像全會指出的,這五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
高質量發展結出碩果。“十四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臺階,到今年年底大概率突破140萬億元,達到世界經濟總量17%左右;五年間年均增長5.5%,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一枝獨秀,進一步穩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人均GDP提升到13445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糧食年產量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發展已經實實在在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中國已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義務教育鞏固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都超過95%。
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十四五”時期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17.4萬元/人,年均增長6.0%,快于同期經濟增速0.5個百分點,發展的質量效率明顯提升;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創新指數在全球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保持領先地位,百強創新集群數量位列全球第一。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讓“十四五”發展充滿生機活力。
新發展格局蹄疾步穩。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是關鍵,“十四五”時期內需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86.8%,最終消費支出平均貢獻率為59.9%,比“十三五”時期提高11.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縮小至2024年的2.34;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5.4%,占全球比重接近30%,規模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國內大循環的規模更大、效率更高、底氣更足。
開放合作穩中有進。“十四五”期間,我國貨物貿易規模連續跨過5萬億美元、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2024年達6.16萬億美元,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合作文件,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23份自貿協定。習近平總書記講的“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這句話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共識。
“十四五”做得好,豐碩成果使得“十五五”發展站上了新的臺階,接續奮斗就是站在更高臺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十四五”做得對,“十五五”是堅持原則一以貫之的接續奮斗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予以突出強調,這是對“十五五”發展的科學指引與政治要求,也是對“十四五”發展寶貴經驗與重要法寶的重申。
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應對風險挑戰才有主心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征程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黨始終是中國人民最可靠、最堅強的主心骨。只有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把力量和資源聚集起來、協同起來,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這已經為“十四五”發展實踐所證明,也必然在“十五五”發展中更加彰顯。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是如此,“十五五”時期的發展更是要如此,而且要做得更好。我們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不管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發展始終是硬道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再次重申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但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背景下,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十五五”時期要繼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
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從體制機制上破解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十五五”時期同樣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是我們黨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規律性認識,我們堅持“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十五五”發展要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
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在“十四五”發展中我們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統籌新能源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堅持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自覺把發展和安全統一起來,共同謀劃、一體部署、相互促進。“十五五”時期同樣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十四五”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在這些方面做得對,“十五五”當然要在一以貫之堅持這些原則的基礎上接續奮斗。
“十四五”起好步,“十五五”是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的接續奮斗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進行遏制打壓,同時,全球地緣政治沖突不斷、貿易保護主義快速抬頭、各國消費者信心不足、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整個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出現衰退,這些因素疊加出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只要我們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勇于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就沒有什么困難能阻礙中國式現代化堅毅前行,沒有什么力量能遲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步伐。
歷史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歷史使命和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和責任,這也是“十五五”接續奮斗的題中應有之義。“十五五”時期我們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滴水穿石,久久為功。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需要腳踏實地地落實執行,宏偉壯麗的目標規劃離不開一點一滴的行動積累。“十五五”發展在大方向正確、重點明確、戰略得當的同時,還要把控好細節,把政治經濟、宏觀微觀、戰略戰術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謀劃時統攬大局、操作中細致精當。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確保執行不偏向、不變通、不走樣,更突出目標導向、效果導向,以創造性工作把“十五五”發展部署落到實處。
(作者:辛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