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10日《甘肅日報》報道,為向考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推進志愿填報參考信息數字化,目前,甘肅省教育考試院研制完成了“志愿填報輔助系統—正式志愿填報系統”的平臺開發,并計劃組織省內高校、各級教育考試招生機構及各高中學校人員開展系統使用、模擬志愿填報培訓,以提高志愿填報指導水平。
高考落下帷幕,填報志愿成了不少學生和家長操心的事。一方面,就讀不同的院校和專業,對考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很多考生和家長對紛繁復雜的高校和專業缺乏了解。在這一背景下,一些學生和家長產生了“花錢買服務”的需求,渴望通過專業服務來實現志愿填報最優化。
這兩天,動輒過萬的志愿填報服務引發公眾熱議,相關服務究竟是物有所值,還是利用志愿填報焦慮收了“智商稅”?
在高中階段對學生們進行生涯教育與職業規劃,引導學生清晰地發現自身學科興趣和未來就業方向,是理想的教育圖景。現實中,類似職業規劃的缺位,為一些嗅覺敏銳的商業機構提供了市場空間,能夠明確回答可以報什么學校以及什么專業能報、什么專業不能報的“網紅名師”就成了香餑餑。
市場化的志愿填報服務固然有其優勢,比如依托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支撐來分析形勢、做出判斷和決策,但這樣的服務未必適合所有人。因為每個考生的特點不同,隨著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之間也沒有絕對的界限。引導部分家長和學生報考所謂“好就業”“有錢途”的專業,或許迎合了功利心態,紓解了焦慮情緒,卻也可能在幾年后面臨該專業供過于求、“由熱變冷”等不確定情況。
一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高校“放寬轉專業限制”,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權,就是在努力打破志愿填報“一報定終身”的局面。因此,奉勸家長和考生,不妨將商業化的志愿填報服務當成一種聲音、一份參考,沒必要對其過分依賴。
眼下,甘肅省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用“制度補血”的方式為考生提供志愿填報指導和幫助,可圈可點。期待更多地方能學習借鑒這一做法,充分發揮高中階段學校的主陣地作用,為考生和家長提供多渠道的信息咨詢服務,通過個性化志愿填報咨詢,使考生和家長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和社會支持。
考學本就不易,讓志愿填報更順利、更從容,是家長和考生的幸事,也是教育改革的題中應有之意。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