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時代紙媒面臨不小壓力,而“少年報”這類細分產品卻持續(xù)升溫。不久前,《揚子體育報》獲批更名為《新華少年報》,《東方今報》獲批更名為《陽光大少年》。近年來,還有《東莞時報》調整為《東莞時報·莞邑少年》周刊。《陽光少年報》創(chuàng)刊不到10年,發(fā)行量突破200萬份。
“少年報”的逆勢擴張,是媒體人轉型突圍、重塑優(yōu)勢的變革求索。不過,開拓少年閱讀市場,不能光看見“市場”二字,而看不見成長中的少年。“少年報”市場之大、需求之旺,更顯媒體責任之重、育人使命之堅。
相比于圖書、教材,以“報”為名的讀物,本質上是動態(tài)的知識橋梁與價值紐帶。它既要緊跟時代脈搏,將鮮活的社會萬象、前沿信息傳遞給青少年,又要貼合青少年成長規(guī)律,堅守價值引領和育人初心。為少年辦一張好報紙,觸達率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核心在于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平衡:守住內容精準、價值正向的底線,創(chuàng)出表達形式、傳播路徑的新意。在信息碎片化、算法主導的當下,以內心的篤定抵御泛濫的流量,讓孩子們的精神家園更加天朗氣清,是比任何發(fā)行數(shù)字都重要的價值追求。
有媒體人說,在青少年教育場景中,紙媒比短視頻更容易進入校園體系。但需明確的是,更名、創(chuàng)刊、轉型,進入校園體系,只是“少年報”成長的一小步。真正的“突破”,在于走進青少年心里——用真誠的表達塑造健全人格,用正向的引導培育正確價值觀,用多元的視角激發(fā)獨立思考能力,在青少年遭遇成長困惑時給予陪伴、規(guī)劃人生方向時給予啟迪。這份精神滋養(yǎng),才是“少年報”最根本的價值所在。
當諸多媒體積極開拓“少年報”市場時,更應該靜心思考:真正的“逆勢突圍”,是讓價值引領市場,而非讓市場定義價值。“少年報”的“熱”,終究要回歸少年成長的“需”。唯有把育人價值深植于內容肌理,讓責任擔當貫穿運營全程,才能在市場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行穩(wěn)致遠,成為陪伴一代少年成長的精神食糧。
(摘編自《中國婦女報》,原題為《如何為少年辦一張好報紙》)
《人民日報》(2025年11月28日 第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