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所高校宣布延長研究生學制備受關注。長期以來,我國學術型碩士學制一般為3年,專業型碩士為2~2.5年。各學校學制調整雖有不同,但都有將專碩學制延長的趨勢。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多所高校將少則一個、多則全部專碩學位的學制調整為3年。
這樣的延長,有沒有必要?從實際來講,兩年學制確實存在一些頗為普遍的問題:其一,授課集中于第一年,時間過短,學生的專業基礎、所掌握的專業技能難言扎實,特別是一些跨專業攻讀人群;其二,專碩學生第二年一般都要完成“通常不少于半年的實習實踐”,與此同時,還面臨著畢業論文(設計)、求職就業這兩大任務,可以說是時間緊、任務重,加上學位論文要求愈發嚴格,現在不乏專碩學生在高壓之下選擇“主動”延畢。由此看來,調整學制確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積極意義,既給學生提供更充裕的時間來深化專業知識、強化實踐技能,也有助于緩解多重壓力,讓學生更從容地步入社會。
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這樣的調整讓人“憂心忡忡”。專碩向來以培養面向實務領域的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學制較短、就業針對性強正是其吸引不少考生的因素。而多讀一年,意味著在晚一年工作的同時,還要承受更高的經濟成本和年齡壓力。一者,有的學校專碩學費比學碩高出幾倍,同時由于大規模擴招,很多學校的研究生宿舍供不應求,學生還需自行租房解決住宿問題。二者,雖說差別只是一年,但某些專業市場和就業形勢瞬息萬變,加上不少人是在就業后幾年才讀研,對他們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學制影響不小。
說到底,研究生調整學制更要提高“學質”。向外看就業市場千變萬化、向內看研究生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對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調整學制,不能僅停留于數字層面的增減,還應抓住關鍵,著眼于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深入研究如何讓人才培養更多元、更合理。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