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會同中央紀委辦公廳對3起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問題進行通報。2024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一行3人赴某省兩個縣區開展勞務品牌建設工作調研。其間,對基層陪同人數缺乏嚴格把關,省、市、縣、鄉層層多人陪同,有時一個調研點陪同近10人,增加了基層負擔。
關于層層陪同的問題,已非新鮮話題,此前就曾曝出“20人的調研團卻有50多人”的“陪同大軍”。現如今,又出現3人調研、近10人陪同的現象,這種病態的權力美學,本質上是將行政活動異化為政治表演,把服務群眾的公權力扭曲為取悅上級的私工具,在虛與委蛇的迎來送往中,基層干部則被淪為了權力儀仗隊的提線木偶。
破除陪同迷局,需要以“刮骨療毒”的勇氣自我革命。深圳市推行“四不兩直”調研制度后,某區長暗訪發現城中村消防隱患的效率提升三倍;浙江省實施“最多陪一人”規定后,基層干部每月節省接待時間120小時……這些改革實踐充分證明,當權力褪去繁復的儀式外衣,回歸“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本質時,行政效能將如春水破冰般奔涌。破除層層陪同迷局,更需要建立“反向考核”機制,讓群眾成為干部作風的終極裁判,用大數據追蹤調研實效,守住從嚴從緊“風向標”,擰緊財政支出“總開關”,讓每一分公務支出暴露在陽光之下。
朱元璋在《大誥》中寫道:“官吏下鄉,止許隨帶吏書一人,皂隸二人,不得多役鄉民。”以古鑒今,當我們的黨員干部能夠獨自走進田間地頭,在百姓的炕頭上聽到真話,在街頭巷尾看見實情,層層陪同的官場戲碼自然會就會失去生存的土壤,公共權力才能回歸其最本真的模樣——不是前呼后擁的威儀,而是俯身為橋的擔當。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