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強化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干部隊伍現代化建設本領”。這一要求揭示了干部成長的客觀規律,彰顯實踐鍛煉在黨培養優秀干部中的關鍵地位。各級黨組織要把實踐鍛煉擺在干部培養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干部放到基層一線、艱苦地區和關鍵崗位去磨礪。
實踐鍛煉是提升本領的“練兵場”,錘煉干部過硬能力。干部的能力不是“坐而論道”談出來的,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中“練”出來的。年輕干部學歷高、思維活,但往往缺乏實踐經驗,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有待提升。基層實踐充滿了意料之外的復雜情況,正是干部提升本領的最佳“練兵場”。把干部放到實踐戰場中歷練,才能讓他們褪去“書生氣”、沾上“泥土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統籌協調、應急處突、群眾工作等核心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年輕干部要提高抓落實能力。干事業不能做樣子,必須腳踏實地。”只有在實踐的“練兵場”中反復錘煉,干部才能從“紙上談兵”的新手成長為“運籌帷幄”的行家。
實踐鍛煉是檢驗擔當的“試金石”,甄別干部優劣成色。干部的擔當精神,不是在順境中“表決心”,而是在逆境中“看行動”。艱苦復雜的實踐環境是檢驗擔當的“試金石”,能清晰甄別出誰是“真擔當”、誰是“假作為”,誰能“扛重活”、誰會“躲清閑”。少數干部把實踐鍛煉當作“鍍金場”,有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掛職期間只想著“混經歷”,對工作敷衍了事;有的“遇到矛盾繞著走”,面對難題要么“踢皮球”,要么“等靠要”,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這種“走過場”式的實踐,不僅無法提升能力,更會損害干部隊伍形象。組織通過實踐鍛煉考察干部,就是要把那些敷衍塞責、推諉扯皮的干部篩出去、管起來,把那些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只有在實踐中檢驗過的干部,才能真正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中堅力量。
實踐鍛煉是凝聚民心的“連心橋”,厚植干部為民情懷。“為政之道,民生為本;執政之要,在于安民。”正是要讓干部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把初心砥礪得更加純粹,把為民的根基扎得更加牢固,真正成為群眾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人”。谷文昌在福建東山島工作14年,堅守“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難,共產黨來干什么”的信念,帶領群眾戰風沙、植木麻黃,把荒島變成綠洲,與群眾建立的深厚感情。干部只有深入實踐一線,才能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職責使命,增強服務群眾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實踐中,干部要多坐“熱板凳”、多聽“心里話”、多解“煩心事”,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民心力量,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