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六條原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只有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勇于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堅定不移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展現出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十五五”時期,國際形勢演化和發展階段轉變對我國的影響更加深遠,面臨的改革任務也更為復雜艱巨。這就要求,堅持在關鍵處落子、于根本上發力,以系統性思維謀劃改革,以深層次舉措推進開放,以制度化保障鞏固成果,讓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與活力
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十四五”以來,重點領域改革持續攻堅,更加注重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范風險挑戰,有力打開了發展新局面。前進道路上,難啃的硬骨頭還有不少,需要我們勇于“破冰”、敢于“破圈”、善于“破題”。只有繼續聚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迎著焦點上、盯著難點攻,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向改革重點攻堅要動力、求突破,才能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也是驅動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以來,我國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繼續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到更加注重制度型開放,有效倒逼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也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筑牢制度保障。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十五五”期間,需要我們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經濟,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增強吸引外資的“磁力”, 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改革開放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高水平的開放,必然要求并對接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這將對國內深化改革形成倒逼機制和牽引作用。“十四五”期間,一個個開放新地標上,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改革正持續深化、開花結果。實踐證明,改革越深入,對開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十五五”期間,既要善于通過開放引入外部競爭壓力,促進國內相關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競爭力,又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優質資源要素,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在開放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面向未來,只要我們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持續深化各領域根本性、全局性、制度性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就一定能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