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黨員教育培訓工作。這一規劃的發布,既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的深化實踐,更是切實提升黨員能力本領、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務實舉措。新征程上,要圍繞破解黨員教育“供需錯位、學用脫節”等問題,突出教育培訓的“質”和“效”,著力鍛造有能力、有素質、有擔當的黨員隊伍。
緊扣“誰來教”育師資,鍛造教育培訓“主力軍”。根據不同領域、不同類別、不同層次黨員特點,緊扣黨員實際需求,建立黨員教育師資庫,按照“專兼結合、擇優入庫、結構合理”原則,將專家學者、優秀黨校教師、“土專家”“田秀才”等各類寶藏講師“一鍵入庫”,打造黨員教育“師資天團”。充分發揮黨員教育師資特長,指導分類開發“理論課”“實踐課”等實用性課程,為廣大黨員定制“高大上”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接地氣”的鄉村振興實操指南,“圈粉無數”的紅色故事等,推動黨員教育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
緊扣“怎么教”拓形式,激發教育培訓“主動力”。黨員教育既要“有意義”更要“有意思”。做好新時代黨員教育工作,要主動打破“填鴨式”傳統教育模式,以“互聯網+”思維打造“沉浸式+互動式+云端式”多維課堂,為“高大上”的理論搭載“接地氣”的形式,讓理論學習從“被動灌”變為“主動吸”。要打造“沉浸式課堂”,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教育資源,創新開設“行走的黨課”,通過情景再現、VR體驗等技術手段,讓黨員在“穿越時空”中觸摸“信仰溫度”;要搭建“互動式課堂” ,推行“黨課盲盒”“微黨課擂臺賽”等載體,讓普通黨員從“聽眾席”走上“主講臺”;要開設“云端課堂”,構建“中央廚房 + 特色菜系”智慧教育平臺,整合優質黨課資源,實現“按需點單、精準配送”,讓黨的創新理論如“春風化雨”浸潤心田。
緊扣“在哪教”強載體,打造教育培訓“主陣地”。開展黨員教育培訓,陣地是重要載體、基礎。要建強黨校“主要陣地”,堅持“黨性教育+政治理論+能力培訓”模式,創新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把黨校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紅色陣地”。針對農村黨員,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最美庭院”黨員示范戶等場所設立活動陣地,構建“鄉鎮黨校+實訓基地+現場教學點”的多層次“網格陣地”,打造“家門口”黨員教育“加油站”。針對流動黨員,創新搭建“云黨建”在線學習教育平臺,實現教育內容“一網收、一鍵用”,打造流動黨員“云端課堂”“指尖課堂”。針對“兩企三新”領域黨員,利用黨群服務中心、商圈樓宇、物流園區等場所設立“暖新驛站”,打造“紅色充電站”,強化“兩新”組織和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對黨的情感認同。
緊扣“教什么”優內容,把握教育培訓“主旋律”。黨員教育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教育內容不“對味”,黨員秒變“離線狀態”。要讓教育內容成為破圈傳播的“流量密碼”,就得先摸準黨員們的“心頭好”,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廣泛深入基層黨員中開展調研,聚焦基層一線黨員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結合農村、城市、“兩企三新”等不同領域黨員特點,針對性定制“個性化”套餐,分類探索開設“助力鄉村振興”“社區精細化服務”等主題黨課,充分調動各領域黨員“打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破解教育內容與基層“水土不服”問題,真正讓教育內容成為黨員思想的“補給站”、工作的“助推器”,讓每一位黨員從學習培訓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獲。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