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與“附和”,二者音近而義殊。“符合”是指堅持求真務實,按照規律辦事;“附和”則是指脫離實際與原則,盲目跟風隨大流。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端正作風、做好工作理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持把“符合”作為政治自覺,將“附和”視為作風紅線,努力以扎實作風和務實舉措,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符合”之道,關鍵在于把握認識與實踐、規律與實際的辯證統一。這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也不是機械的“按圖索驥”,而是實事求是的“量體裁衣”。無論是浙江遵循鄉村振興發展規律,打破“千村一面”的同質化困境,探索出一條從“千村示范”到“萬村整治”再到“全域共美”的特色發展路;還是安徽堅持“揭榜掛帥”激發活力,推動創新規律主導資源配置,在量子通信等領域攻堅克難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抑或是內蒙古緊扣“雙碳”目標,立足資源稟賦“追風逐日”,書寫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新篇章……這些實踐充分證明,唯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實情”,方能推動政策落地生根,真正惠民利民。
反觀“附和”之弊,看似是對上級要求和文件精神的“堅決貫徹”“嚴格落實”,實為形式主義的新變種。現實中,有的黨員干部打著“緊跟部署”的旗號,對文件囫圇吞棗、機械傳達,看似積極響應,實則敷衍塞責,導致政策執行“水土不服”;有的以“對標先進”為借口,不加甄別地照搬照抄經驗做法,將“學經驗”異化為“走過場”,讓創新實踐陷入“東施效顰”的尷尬境地。出現這些亂象,究其根源還是部分黨員干部政績觀出現了偏差,錯把“唯上”當成忠誠、錯將“從眾”視為良方,倘若放任這種不正之風滋生蔓延,不僅會形成不良示范效應,更會侵蝕求真務實的政治生態,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符合規律的事,即便阻力重重也要堅持推進;違背規律的事,即便形勢大好也要堅決抵制。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練就“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政治慧眼,既要做把握規律的“明白人”,更要當狠抓落實的“行動派”。當前,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應牢固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鮮明導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主動下沉一線調研,做到蹲下身子“看螞蟻”,靜下心來“踱方步”,切實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努力將群眾的“急難愁盼”轉化為政策制定的“風向標”。同時,建立健全科學精準的考核評價機制,為真抓實干者搭建舞臺,為敢闖敢試者撐腰鼓勁,對那些搞“附和”、務虛功的“表演式”干部,則要高舉問責利劍,讓“偽作為”“假把式”無處遁形,切實營造“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干事創業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王振華